特约评论员/王玉星
促弱控旺、培育壮苗、植保作业……春风渐暖,小麦田间管理迎来关键期,空中无人机、地上摄像头、地下传感器,再加上物联网,在麦田里装上“千里眼”“顺风耳”,会种田已经变身“慧种田”。放眼当前的春耕一线,农民辛勤耕耘,农机驰骋沃野,良种、良机、良法配套,一幅幅“科技春耕图”在广袤田野铺展开来,不断激荡起新动能。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前不久讨论通过的《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指出,“要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今天的神州大地上,从中原粮仓到东北黑土地,再到江南鱼米之乡,新农机、新技术扎根田间,希望的田野上涌动着蓬勃的生机。透过相关报道可知,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这一系列的数据表明,主粮作物收获已基本实现机械化,科技装备已成为粮食连年丰收的重要保障,乡亲们的“金扁担”越挑越稳。
粮稳天下安,粮食是产出来的,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良田、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从“人扛牛拉”到“机器耕种”,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汗水农业”朝着“智慧农业”加速转变……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不断提升了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以前春耕“锄头不停歇”,现在是“农机不停歇”,技术新、装备强,不断优化升级的现代农业机械,既是春耕生产的装备保障,也为打赢打好全年粮食生产第一仗提供了坚实支撑。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扎实推进农业强国建设,我们信心满满、干劲十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14亿多人口,粮食安全必须靠我们自己保证,中国人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播粮食产量占全年六成左右,春管粮食产量占主要口粮的近四成。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抓好春管春耕,对于确保全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至关重要。站在粮食生产“二十连丰”的新起点上,加大良种、良机、良法推广力度,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为沃野良田插上科技“新翅膀”,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进一步把粮食单产和品质提上去,必将让粮食安全的支撑保障越来越强。
春潮涌动,春光正好;迎着春光,播撒希望。在这个奋进的春天,放眼广袤田畴,科技春耕“增效率”,新的丰收图景正在生根发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聚集新要素,激发新动能,向科技要产量、要产能,全力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不断让各种新技术、新模式涌向田间地头,为农民打造“金扁担”,助力“老把式”成为新农民。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依靠自身力量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使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成色更足!(王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