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江苏句容:下好春耕“先行棋” 科学管养保丰收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分一过,万象“耕”新。这两天,江苏句容各地的农户们抢抓晴好天气进行春耕春种,育秧大棚里,田间地头间,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

土肥苗壮 好土才能出好粮 

3月22日,在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园的大棚内,农户们手持铁锨和耙子,围绕着碎土机忙碌着。一名农户将精心调配的营养土铲入机器中,经过运转,一层层细密的土壤被输送出来,而碎渣则从底部滤出,被另一名农户迅速清理掉,不一会儿,旁边空地上就堆积起了一座土壤小山。

图片 1

细筛出来的土壤散发着酸味儿,干燥、蓬松,中间夹杂着细碎的稻壳炭和醋糟,这些便是过些天要用的育秧土。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正在现场指导农事,他抓起一把土,送到鼻前闻了闻,又用手指轻轻搓了搓,满意地笑道:“土肥苗壮,好土才能出好粮。”

作为全省知名的有机水稻种植基地,戴庄村全年丰产的“硕果”,便源自于这一栋栋育秧大棚中。俗话说,“秧好半年粮”,育秧的第一步,是准备育秧土。去年开春,赵亚夫指导农户,将田间翻耕的土壤运至大棚附近,并用薄膜覆盖。“土壤隔绝了空气,也消灭了病菌、控制了湿度,这就是育秧土的基质。”赵亚夫介绍,今年开春,将醋糟、土壤和稻壳炭按照6:3:1的比例搅拌均匀,再用机器粉碎过滤后,便成了上好的育秧土。“这些土至少能提供1个月的养分,待秧苗移栽时,它的球状根系会包裹着土壤养分,使得稻苗能够茁壮成长。”去年,南京六合秦邦有机农场就采用了戴庄的秧苗和种植技术,水稻亩产达到1053斤,每亩净收入高达4000元。

“这个配方其实不是什么秘密,大家都晓得的。”赵亚夫笑着指向在场的几位技术员说道。早在17年前,赵亚夫经过反复研究,得出这个育秧土“配方”,并无偿传授给当地农户使用。

戴庄村地处丘陵地区,耕地中岗坡地占据了七成。在过去,这里的土壤贫瘠、灌溉困难,农业技术也相对落后,每10公斤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仅有10克。而当时,醋糟还只是江苏恒顺集团有限公司(原镇江恒顺酱醋厂)的废弃物,每年需要花费大量资金来处理。然而,赵亚夫却发现了醋糟的宝贵价值。他研究发现,醋糟中的酸性物质和有机质能够中和丘陵地区土壤的酸碱度,提高土壤的酸性和有机质含量。同时,加入稻壳炭还能改善醋糟不储水的缺陷。经过反复试验和配比,赵亚夫终于成功研制出了现在的育秧土配方。

如今,醋糟不仅被广泛应用于稻田和菜地中,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土壤质量,还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经过科学检测,戴庄村农田每10公斤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已经提升到了20克,而菜地的有机质含量更是高达30克。为了让更多农户能够使用到醋糟,赵亚夫还积极与江苏恒顺集团有限公司协商,达成了“保价”协议,使得农户们在17年间,一直能够以每吨130元的优惠价格购买到醋糟。

这两天,大家已经配制了近100吨育秧土。经过多年的发展,戴庄村已经建立起了成熟的工厂化育秧基地。除了为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的4000亩农田提供育秧服务外,今年还为句容市天王村、解塘村等“戴庄经验”推广示范村以及其他县市的农业产业园提供育秧服务。预计今年需准备400吨育秧土。

无人农场智慧耕作 “数字大田”一屏掌控

随着气温的攀升,越冬小麦迎来了快速生长期,防虫除草工作显得尤为关键。3月22日上午,在句容市茅山镇何庄村的无人化农场,伴随着逐渐临近的“嗡嗡”机器声,一架黑色的无人机平稳地驶向田边。它全程自动校准方向,精准地喷洒着除草剂。而此刻,操作这一切的农场负责人夏洪宇,正在常熟参加农机现场会。他仅凭一部手机,通过视频监控,熟练地操控着智慧农场作业平台,远程完成了田管工作。

图片 3

这一切得益于基于北斗和5G差分技术的农业物联网。在夏洪宇的农场里,传感器、农机等设备与之紧密相连,形成一张庞大的网络,能够精确控制每台农机的作业路线,实现厘米级的作业精度。相较于传统的人工除草方式,一天最多能处理50亩,夏洪宇现在只需一部手机,遥控无人机,一天便能完成300多亩的喷洒工作。智能农机的应用,极大地降低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强度,使其不再是一项高强度、重体力的工作。

句容市地处丘陵地带,因此,该农场的1500亩农田最初仅有960亩具备种植条件。如何充分利用智能化农机管理好这片农田,一直是夏洪宇的梦想。为此,他抓住农田休眠的时机,对农场内零碎分散的土地进行了集中整改。

图片 4

整改的成果令人瞩目。原先,最大的一块农田不到5亩,如今24亩已成为所有土地中最小的一块;原来土地高低落差达18米,现在已缩小至7米。这一变化不仅有效扩大了种植面积至1350亩,而且极大地改善了生产条件。土地平整也为大型农机进场作业提供了必要条件,谈到这里,夏洪宇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无人农机的使用不仅显著提高了耕作效率,还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夏洪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土地从改造前的960亩增加到1350亩,通过智慧农场管理方法,亩产小麦从过去的500斤跃升至1100斤。这意味着农场一季的小麦产量从过去的48万斤增加到了现在的148万斤,而日常管理仅需一名掌握现代技术的新农人。

紫云英+有机肥 给农田吃上“营养餐”

除了无人农场,作为农业乡镇的茅山镇还在种好田、会种田上下足功夫。近日,走进茅山镇东霞土地股份合作社,农田里引来成群的鸟儿嬉戏觅食;不远处,工人操作着撒肥机在田间作业,一坨坨经高温发酵的灰黑色生物有机肥,被均匀抛撒到田间。这是给农田吃“营养餐”,为新一年粮食丰收筑牢基础。

地处茅山老区的东霞村,从曾经的村级集体经济负债300多万元到如今年收入超过100万元,致富密码就是种好一粒稻米。近年来,在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的指导下,该村采用传统农耕方式,不使用化肥,大力保护培养生物多样性,只为全年种好这一季水稻。

图片 5

冬季休耕时种上紫云英,春耕时把紫云英翻压还田,每年4月中旬左右再给农田补上生物有机肥,旋耕覆盖后二次发酵,东霞村以“紫云英+有机肥”的方式,给土壤循环增加有机质含量。“这种双重天然绿肥即保证了水稻产量,大米也更好吃!”正在地里忙活的东霞村党支部副书记汪伟笑着说。

相比往年,为何今年东霞村会提前20多天补肥呢?“由于年前的冰冻雨雪天气,田间紫云英长势未达最佳状态,避免后期田间肥力欠缺,便提前给土壤‘加餐’。”汪伟解释道,同时调整有机肥的播撒力度,从原先每亩2吨增加至4吨,确保土壤的有机质和肥力。

“我们计划4月下旬育秧,5月份左右插秧,由于土壤二次发酵需要一定时间和温度,争取1个月完成肥料播撒工作。”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依旧把抓好粮食生产保供作为重点。汪伟表示,接下来,想尝试上新一套人工智能灌溉系统,希望通过大数据、互联网等智能技术,让田间管理更精准。(周雪菲 明庭舒 刘亚 谈德寅)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