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叮嘱广大文物工作者:“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同时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如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南京文博工作者纷纷表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开拓创新,让博物馆成为涵养中华文脉、传播文化力量、滋养美好心灵的“大学校”。
拥有3100多年建城史的南京,依托丰富的文物和藏品资源,大力发展文博事业,致力于打造独具特色、充满活力、令人向往的“博物馆之城”。南京目前共有77座备案博物馆,近年来,各个博物馆展陈内容不断丰富、品质不断优化,彰显着鲜明的特色。在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的研学课堂上,小朋友们正在模仿古代孩子填写古代考生报名表、录取通知书。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社会服务部主管陈红说:“研学课程叫做 金榜题名文物主题课程,课程当中所采用到的教具 跟我们文物都是息息相关的……带领孩子了解古代的考生 是如何从最初的考试 到最终金榜题名的这样一个历程,能够感受到古代学子的艰辛考试的过程。”
自2017年开馆以来,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近700万人次,开展“状元大讲堂”86期、“状元”系列社教课程2800场,品牌跨界活动200余场,成为全国独具特色的科举专题类博物馆,也是江苏省最“年轻”的国家一级馆。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里,承载的是历史记忆,传承的是绵长文脉。六朝博物馆每年都会推出十余个展览,并结合馆藏文物和南京文化,创新设计“探秘六朝”“美在六朝”“六朝风物”等数十个社教课程,既请观众走进博物馆参加活动,也带着六朝文化深入学校、社区近距离宣传。
六朝博物馆副馆长贺湘说:“我们六朝的社教品牌叫小六学院,也获得了江苏省的著名品牌这样一个称号。接下来我们是希望能够更多的把文化和科技板块融入起来……看古代人的一些生活方式对我们现代人有哪些启发,或者是可以应用到以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
喜欢历史,可以走进六朝博物馆,在“六朝风物”“美在六朝”“书画里的六朝”等每月推出的不同社教活动中,感受魏晋风骨的魅力;想接受红色文化洗礼,可以走进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参加“红色晨曦”艺术课程……2023年,我市各博物馆共组织社教活动6038场。每年暑期,市文旅局与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和市关工委联合推出的“文博之夏”系列活动,吸引广大青少年走进博物馆,为孩子们带来一个充实快乐的多彩假期。
此外,我市坚持把高品质社教活动作为服务公众的重要举措,全市馆校合作教育项目获奖数量和质量已连续多年走在全省前列。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与高校开展了密切合作。去年4月19日,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南京大学“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共建仪式举行。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内的红色资源将被融入高校特色思政课程,而大学生也将走进纪念馆开展志愿服务。在活动中,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授予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2021级本科生班级“施滉班”光荣称号,学生代表获赠了“信仰的力量”系列丛书。
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2021级本科生蔡亦鹏认为,“我们接下来也会学习施滉他的这样一种精神,进一步努力去学习,争取能为国家作更多的贡献。”
近年来,随着我市深入实施“博物馆+”战略,促进博物馆与科技、教育、商业、传媒、设计等产业跨界融合,解锁博物馆的更多“打开方式”,越来越多的孩子和年轻人加入到博物馆这所“大学校”中来。
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名誉馆长王兴平认为:“我们开了一个报恩讲堂,其实还有文博讲堂。系列化的这些文化知识的讲座,对青少年的文学包括教育。第二个是一个仪式,主要针对孩子在成长当中对中国传统道德传统的一些知识,一些优良传统的这么一个学习和传承。我们每年为孩子青少年研学提供的,做出的场次就达到200场甚至500场以上。”
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认为:“我们想从一米的角度,一米的高度这样一个视角去为孩子们多做一些服务。那么比如说展厅的光线明暗,比如说我们的文字的通俗易懂,比如说我们还有一些社会教育的活动,我们都采取一些分众化的教育,尽量的让孩子们觉得博物馆可看可玩也非常的有兴趣。”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贺云翱认为:“博物馆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场所,一个博物馆就是一个大学校,那么博物馆如何来和我们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我们的科学教育等等相结合,首先就是你的教育的场所要把它建设好,比如讲我们现在的博物馆的讲解,不仅仅是人员的讲解,我们还需要一些视频,相关的电影,延伸性的一些背景方面的教育内容。最关键的就是我们的博物馆工作者,我们要有强烈的这种教育的意识,如何按照教育的规律,按照教育的要求来在人才方面,在设施方面,在服务的体系方面提供这种教育功能,能把博物馆的教育和我们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来更好地衔接起来,连成一个教育的体系,我觉得这今后我们在工作中间如何来努力的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