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的百花园里,只有百花齐放,才能生机盎然、春色满园。
2023年3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郑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为应对当前“地球村”里面临的各种挑战注入了来自东方大国的文化文明力量。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经验深藏于来路中。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文明总是在互学互鉴中不断前进的。古丝绸之路带动沿线商贸活动,促进了文化交流的蓬勃开展;中国古代张骞出使西域,完成促进文明交流的“凿空之旅”;郑和下西洋多次到访非洲,把古代中非人民友好往来推向高峰,谱写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壮丽诗篇……源头活水,润泽千年,一个个中国与世界交流交融的“历史缩影”穿越而来,至今仍让人们感受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以和为贵”等中华文明的精髓和绝妙之处。阔步在新征程上,携手建设一个“相知相亲、同心同德”的共同体,比以往任何时候显得更为紧迫和必要。这是因为,当前的“地球村”并不太平,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全球文明倡议就是要推动世界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汇聚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文明之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相互交融,中国始终以知促行、知行合一,从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到“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从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到2023北京文化论坛、首届“良渚论坛”等,中国从深厚的历史传承出发,不断打破交流壁垒,赓续人类文明的薪火,筑牢中国同世界人民友好的基石,携手建设一个“相知相亲、同心同德”的共同体。
全球文明倡议,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回味“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中华文化,心怀世界的中国历来赞赏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在与世界携手并进中共行天下大道。全球文明倡议提出一年来,一个个致力于推动全球文明交流的“中国方案”不断孕育、播撒世界。面向中亚国家,强调深化文明互鉴,增进相互理解,筑牢中国同中亚国家人民世代友好的基石;面向亚太国家,强调弘扬和而不同、和衷共济的伙伴精神……中国播撒的文明“种子”生根发芽、开枝散叶,还有赖于世界各国以诚相待、彼此欣赏,和谐共生、美美与共。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文明绝无高低优劣之分。世界各国只有从官方到民间充分涌动起来,推动经济深融、人文交流、文化互鉴、民心相通,让彼此的心贴得更近一些,让跨国交流更便捷、更无阻,世界文明的百花园才会姹紫嫣红、生机盎然,共同描绘出不同文明相知相惜的多彩画卷。
以文润心,更易通心。全球文明倡议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之后,新时代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重要国际公共产品。“文明”二字何其重!从倡议扩大为共识,从愿景转化为成果,每天都是新的起点。回看,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带来了民心相通、世界相亲,让“命运共同体”拥抱得更加紧密,让世界人民感受到了暖暖的情感温度。向前看,世界依然要行进在深化文明交流的光明大道上,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共塑一个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的温暖世界。(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