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上午7时许,记者走进江苏句容茅山镇丁家边村桑葚种植示范区大棚,室外气温虽然零下,但棚内温度却超过15℃,一簇簇菌菇从菌床上破土而出,工作人员满脸洋溢着丰收喜悦,小心翼翼地将采摘的菌菇放进筐里,码放整齐后即将送往预定饭店。
一颗桑果托起老区乡村振兴梦。丁家边村从1999年开始种植桑葚,经过20多年发展,种植规模扩大到2000亩。不久前,该村80后“桑”书记网上吆喝卖起了菌菇。作为茅山镇桑葚种植核心区,为何种起了蘑菇呢?原来,在桑树下套种菌菇是该村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一次尝试。
为推动桑产业发展,2010年,丁家边村积极成立紫玉桑椹专业合作社,专做桑葚酒。随着桑树种植面积逐步扩大,该村主动转型,在酒桑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果桑产业,推出“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注册了“不忧桑”品牌,推出了包括桑叶茶、桑果干、桑叶面条、桑叶含片等多个品类,桑产业发展不断优化升级的同时,如何处理留下大量的废桑枝,成为村里面临的难题。
每年冬管结束后,一亩地桑树林能剪出废弃枝条达1000斤。过去,处理这些废桑枝条曾是种植户的“烦心事”,基本靠室外自然降解,如果桑树害虫虫卵在废弃桑枝越冬,来年还会加重桑树病虫害的发生;如今,这些“累赘”化身为宝,还为食用菌找到了好“食材”,达到了循环利用、节能生态、互补增效的目的。
“桑枝富含多种天然生物碱等营养物质,用桑枝屑来作原料培育出来的菌菇长势好,收益自然也不错。”茅山镇丁家边村党总支书记徐涛说,去年10月份中旬,村里利用大棚的树下空间,套种了4亩食用菌,以大球盖菇、榆黄菇品种为主。
据悉,去年12月中旬起,首茬菇陆续进入收获期,半个月采摘菌菇超过2000斤,基本销往高校、餐饮店。采摘期能持续3—4个月,随后,5月份桑果将进入采摘期,农产品销售无缝衔接。“一亩地能长出5000斤左右的菌菇,日常售价在7到8元一斤。年关将近,售价还会更高。”拿着小菌菇,徐涛满脸喜悦地算着账说,桑树进入休眠期,桑经济收益模式进一步延续。
桑葚收获后,废弃的桑树枝加工成菌菇有机肥料,而菌菇废弃物又能为桑树的生长提供养分,改善土壤菌群和肥力,通过这种互补方式形成一棚两产,实现农业循环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多年来,丁家边村种植桑果已形成一定规模,如何稳中求进、创新发展,必须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徐涛介绍,接下来,将对试种的菌菇销售情况进行统计,推广经济收益高的品种,进一步拓宽种植户增收渠道。(明庭舒 刘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