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为民生之本,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大洋街道海悦社区立足居民求职和企业用工“双向需求”,“四位一体”打造家门口“就业矩阵”,全面提升就业服务质效。
就业“服务站”:优化对接,让求职更快捷
12月29日,海悦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室外电子屏幕上滚动播放的招聘信息引人注目——“瀛洲开元大酒店,招聘餐饮服务员3名”“悦达国际大酒店,招聘保安1人”“盐城海天印务,招聘图文设计师2名”。
“辖区企业有招聘需求,我们都会同步在就业服务站、网格群里发送信息。”社区党总支书记董志梅介绍,在高质量充分就业“敲门服务”中,网格员对11个居民小区进行全面摸排,建立完善并实时更新辖区劳动力人口就业情况,有应聘需求的居民也可以直接联系网格员。
聚焦劳动力人口精准服务,今年8月,海悦社区按照“三站合一、一站多能”要求,设立“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为辖区企业和居民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招聘、技能培训、社保查询等服务,打通高质量就业服务“最后一米”。
线上线下互通,就业服务“零距离”。在就业服务站内,劳动保障协理员正借助网点的交互系统,登录就业服务网站,为高校毕业生王玲提供本地招聘信息。根据王玲专业特长和就业意向,系统很快就匹配上相关企业需求信息,这让王玲感到惊喜。
“我们社区有常住人口2030户,76名居民登记了就业意向。辖区有招聘意向的企业商户12家、零工需求单位7家。”对于辖区就业情况,董志梅如数家珍,“居民来服务站,咨询就业政策,了解招聘信息,也有企业来告知用工需求。”就业服务站已成为居民、企业“双向选择沟通”的“快速通道”。
职业“微讲堂”:融合培训,让技能更实用
以铁丝为轴,将藤条与花朵缠绕,用丝带做点缀……在“小红书”App线上直播平台,“花艺博主”李梅正娴熟地编织手腕花环。这段时间,她的“首秀作品”备受网友青睐。
看到网友“关注”“点赞”,李梅满心喜悦:“这要感谢海悦社区的培训指导。”一个月前,李梅报名参加了社区高质量就业培训课,跟着专业花艺师学习布花编织、手腕花环、干花摆件等花艺制作。课程结束后,她便尝试在线上开店。李梅说,等积累了经验,想开一家花艺实体店。
“在帮助居民获得就业机会的同时,社区也在链接更多培训资源。”董志梅介绍,针对辖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再失业人员”等群体,就业服务站推出“一人一策”精准服务,根据个人求职意向,个性化推荐匹配岗位,为其提供至少两次职业指导,1次就业培训。
拥有一技之长是稳定就业的前提。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先后与3家单位签订技能培训合作,在党群服务中心、“暖心·安康”驿站,开设就业“微课堂”,为待业居民提供家政服务、中式面点、花艺茶艺、电子商务等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指导,帮助居民掌握就业技能,获得更好的就业发展机会。今年以来,共举办订单式、实训式技能培训22期次,培训学员150人次,其中56人实现择优就业和自主创业。
暖心“手工坊”:精准帮扶,让服务更温馨
残障人士、特困家庭成员等弱势群体普遍年龄大、技能低,是就业帮扶工作的难点。海悦社区依托省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就业运行监测分析系统,在开展全面摸底调查的基础上,梳理出残障人士、低收入家庭成员、零就业家庭成员等特殊就业困难群体42人。
而弱势群体精准锁定只是第一步,帮助困难群体多渠道就业则是“关键一招”。为此,社区为该群体量身定做“岗位信息、政策信息、培训信息”三张服务清单,并充分利用就业援助机制,设立“残疾人之家手工坊”“博爱绿植园”公益就业点,为困难群体提供个性化就业援助。
残障人士郑干芹(化名),以往求职时屡屡“碰壁”。如今,她每天到“残疾人之家手工坊”上班,从“新手上路”逐渐成为行家里手。今年6月,郑干芹还顺利通过一家科技公司的面试,成为一名兼职保洁员。“辅助手工+灵活就业”双收益,让郑干芹的收入翻了一番,实现了就业增收的愿望。
“像这样一个礼袋,大家熟练以后,每个人一天能包装200个到300个,加上区残联每天10元的出勤补贴,每月有1500多元收入。”手工坊第三方运营负责人王远超介绍,为策应残障人士就业宣传年要求,海悦社区联合6家企业,3家社会组织,开发更多适合该群体的就业岗位,为31名残障人士找到了合适工作。
“困难群众就业,关系群众冷暖、民生底线。”董志梅坦言,要实现弱势群体就好业,根本是确保就业服务手段的多样化,“在家门口精准解决困难群众的就业需求,存在一定难度,但这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居家“分工厂”:辅助就业,让岗位更多元
剥离花叶、叠放花瓣、压实花托……一大早,大洋小区居民李艳就忙活起来了。说到“花艺加工”这份工作,今年40岁的李艳乐开了花:“家里两个小孩要照顾,这个可以在家办公的手工活,让我家庭、就业两不误。”
民有所需,我有所应。社区工作人员在“敲门服务”时发现,不少居民出于照顾家庭等原因,更倾向于就地就业、居家工作。考虑“宝妈”等群体灵活就业诉求,社区主动链接资源,招引来料加工订单,打造居家“分工厂”,满足居民“零散工作内容”“弹性工作时间”等多元就业需求。
分料、打样、记账、出货,在“分工厂”里,20多位居民正紧张有序地加工花艺。“工序不难,经过基础培训后就能上岗。”管理人员刘霞介绍,灵活就业人员都上的是“临时班”,工资按照每朵花5—6分钱标准结算,平均每月能挣1600多元。
随着订单量的增加,如何及时供应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借助就业服务站和就业服务平台,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张贴海报、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畅通“分工厂”用工信息发布渠道,吸引了更多居民的关注。“在赶货最忙的时候,有50多位居民一起加工订单,平均每天出货4万多件。”刘霞说。
“计件核算薪资助推家门口就业,也是一次市场导向的用工探索。”董志梅说,社区用心经营“分工厂”,得到了原料供货商的认可,加工订单不断,工厂的“效益”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