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通内外贸,畅通双循环。新起点上,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江苏再一次被寄予厚望。2023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江苏是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前沿阵地,有条件发挥重要的枢纽作用、支撑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并要求江苏“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进一步强调,要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积极打通堵点、接通断点,不断创新吸引外资、扩大开放的新方式新举措,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推动外贸创新发展,不断巩固和拓展国际市场。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我国长期发展的战略。如何找准战略基点,放大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耦合作用?以一域之力为全国大局作贡献,这既是江苏承接的“国家课题”,也是经济大省自身必须回答好的“经济之问”。
链链相扣,
筑牢现代化产业之基
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江苏的“强省之要”。如何用好先机,在新发展阶段增进优势?江苏给出的答案是:多维发力,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相互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成功合龙,曾吸聚着全球目光:重达6000吨的钢筋混凝土接头,在13万根高强度纤维丝组成的4根吊装带护送下,成功在海底对接。十几年前,这种高强度纤维丝只有美国、日本、荷兰能生产,而今,在恒力等“链主”企业的努力下,它不再是国外的专利。
将原油“吃干榨净”,苏州本土企业恒力的生意贯穿全产业链。数据显示,2022年,恒力集团总营收达到6117亿元,员工17万人,位列《财富》世界500强第75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3位。从乡镇企业发迹,走向国际产业竞技场,恒力如何一路紧握“发展之钥”?调研采访中,恒力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秋荣提到三个关键词:创新、产业、人才。
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链链相扣,强化需求和场景牵引,才能不断推动行业强链补链延链。江苏的产业实践表明,恒力这样的“链主”企业每一次“落子布局”,都能带动整个产业链“全局而动”。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新发展格局“夯基”,产业门类齐全的江苏,要把握好自主可控、提升竞争力这两道“关键题”——
从供给侧看,先进制造业是经济命脉所系,江苏在先进制造业的产业链供应链上存在薄弱环节和风险点,无疑会使经济循环受阻。如何补齐短板弱项,实现自主可控?聚焦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攻坚,我省围绕打造50条重点产业链、30条优势产业链和10条卓越产业链,集合优势力量攻关“卡脖子”问题。如每年组织实施100多项前沿领域和前瞻技术攻关项目、100项左右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纳米科技、生物医药、物联网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全面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的必然路径,也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选项。推进“数实融合强省”建设,江苏2022年3月成立数字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省委书记任第一组长、省长任组长,省委省政府35个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小组成员,统筹协调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工作。先后出台《江苏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关于全面提升江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真金白银护航产业数字化转型,2022年,江苏省安排了2.28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15个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安排12.7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智改数转。
双向奔赴,
形成内外良性循环
春夏之交,汽笛声声。两艘集装箱货轮装载着300辆常州造新能源整车驶离录安洲中天码头,通过“水水中转”方式转关运输至上海洋山港,海运出口远销欧洲。今年上半年,常州新能源制造领域产值增长24.8%,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9.5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三大行业完成产值分别增长170.3%、25.9%和11.0%,“新三样”出口增长27.7%,新能源整车产量突破27万辆。
“我们当时有一些选择,并与多个地方政府进行了多次对话。我们认为,能够实现强强结合的是苏州昆山,这里有非常独特的区位优势。”星巴克中国相关负责人表示。多年来,外资经济都是苏州亮丽的城市名片。外资持续加码苏州,呈现两大新特征:一是投资能级有了质的提升,跨国企业纷纷将研发基地、总部机构带到苏州,并致力于打造完整产业链;二是投资方向由传统制造业逐步转向创新驱动的前沿产业、未来产业。
开放,始终是一种双向交流。不论是某个地区还是一个产业,抑或是单个企业,“走出去”与“引进来”往往彼此呼应,相互促进。
构建双向循环系统,江苏的对外开放始终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和要素——
不断调整利用外资政策,我省全面实施《外商投资法》及其配套法规。同时,多层次、全方位、系统性地制定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举措。比如,相继出台和实施了《省政府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政策的意见》《省政府关于促进外资提质增效的若干意见》《关于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跨国公司总部落户江苏、越来越多研发中心进驻江苏,越来越多国际化人才流入江苏,推动了从引资向引技、引智的战略转型。
区位优势好、开放载体多,拥有良好的国际营商环境,江苏将独特优势转化为发展势能。2022年,江苏进出口总额达5.45万亿元人民币,规模多年保持全国第二,新兴市场出口占比首次过半、民营企业占比首超四成,对外贸的支撑作用不断提升。2022年,江苏全年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303家,实际使用外资率先在全国突破300亿美元大关,达到305亿美元,同比增长5.7%,规模多年保持全国第一。2022年,全省新增对外投资项目850个,同比增长17.4%。
以高水平激发新活力,江苏外贸还在大胆试、勇敢闯。当前,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现13个设区市全覆盖;拥有国家级外贸转型基地45个,保持全国领先;全省国家级服务贸易载体增至17个,数量全国居首。
挖掘内力,
加快构建完整内需体系
在服务全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上,江苏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存在不少亟待突破解决的瓶颈。
调研组发现,长期以来,江苏供给能力和实际供给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居民的最终需求,尤其是处于中等收入群体的广大城市居民的需求,大都集中在服务业方面。一般制造业供给严重过剩,与对现代服务业的投资不足和产出瓶颈现象同时存在。
内需潜力尚未充分释放,也成为发展之“困”。长期以来,江苏是外向型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之一,内需发展相对不足。数据显示,2022年,江苏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65.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6.4%。从全体居民年末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看,江苏在居民平均每百户年末家用汽车、空调、移动电话、计算机等拥有量上均明显低于广东,大宗消费有进一步提振空间。此外,商贸地区总部、领先的平台企业、新型高端消费载体偏少,苏中苏北和农村地区消费环境条件有待加快改善,广大农村消费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
“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调研组组长、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分析认为,展望“十四五”,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加快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应当成为谋划中国经济下一程的重点内容。
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调研组建议,一方面,要在供给侧给居民提供更多价廉质优的服务产品,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另一方面,要把部分发展资源和政策中心转向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制造型服务等新业态。
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要以就业扩大和居民收入的持续提高为基础。调研组建议,多维度协同发力,切实提高劳动者福利待遇水平。从技能、收入、医疗、教育等多个维度考虑,有效解决劳动者孩子上学、老人养老、寻医看病、文化娱乐等多个方面的日常问题。
宏观政策上引导畅通国内大循环,就要建立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扩大内需有效制度。调研组建议,建立统一的内外贸发展扶持政策体系。首先,加快出台对标内外贸统一的公平竞争的法律、规章、制度,促进内外贸交流。其次,实施鼓励内外贸发展平台对接的扶持政策,在退免税政策、财政贴息、信用担保、支付手段等方面加大对内外贸一体化企业的支持。最后,引导内贸企业学习国际采购规则和国际贸易惯例,增强在国际市场竞争的本领,提高企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国内众多产业循环的发起点和联结点,作为国际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的重要节点,江苏必须把握好这个“基点”,以己所能,探路实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调研组组长:刘志彪,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成员:省发改委胡培培,省商务厅李剑锋,南京大学江静、陈东、凌永辉、王兵、孙瑞东、孔令池、王兵,新华日报社王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