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突出“高质量”,一体化成果持续涌现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宣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年来,江苏省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有力推动者和充分受益者,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锚定“一极三区一高地”战略定位,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共同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落地落实,不断推动“蓝图规划”变为“现实画卷”。

5年来,长三角这片土地已成为中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市场容量最大的区域之一。产业发展日趋密切,科技协同不断加快,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民生服务更有温度,设施联通愈加通达。我们选取一个省际毗邻区域、一张科创名片、一项公共服务、一湖生态共治、一线互联互通5个切片,共同见证长三角三省一市携手并肩、同频共振,绘就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美好画卷。

一个省际毗邻区域:“好邻居”升级“合伙人”,3万人乐享“双城生活”

11月3日早晨7时,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居民吴广明从家出发,驱车沿G104国道跨过汊河大桥,约45分钟后到达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汊河镇,开启一天的“双城生活”。

南京与滁州一河之隔、一衣带水,而地处苏皖交界的汊河镇,又与南京江北新区紧密相邻。2019年12月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支持顶山—汊河等省际毗邻区域开展深度合作,探索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从此,“好邻居”升级成“合伙人”,携手按下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加速键”。

“刚开始,南京来安两地都在修路,经常堵车,出行不太方便,每年约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工作在汊河。”吴广明曾在南京生产销售空调出风口产品,2015年将工厂整体搬迁到汊河,频繁来往苏皖两地的他,对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变化感触颇深。“依托顶山—汊河跨界一体化发展契机,两地同城化通达能力不断提升,如今车程缩短到45分钟,方便多了。”

空间距离不断拉近,两地人员往来更加快捷,也让产业发展更加密切。位于南京江北新区顶山都市产业园的南京浦镇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位于来安县汊河经济开发区的安徽盛世高科轨道装备有限公司——这两家民企的总经理是同一个人——袁学荣。

“‘顶山—汊河’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让两地产业实现无缝对接。”袁学荣表示,交通产业是南京优势产业,吸引一批龙头企业集聚,如中车浦镇是全国著名的轨道车辆主机厂,需要大量的零配件企业进行配套;与浦镇公司一河之隔的汊河镇,具有明显的载体空间优势,形成了轨道交通配套产业集群。“两家公司分布在两市,各自对接所在地优势资源,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随着顶山—汊河省际毗邻区域深度合作的开展,汊河镇逐渐成为承接南京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如今,两地在产业链合作与“双招双引”上“无缝对接”,形成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等特色主导产业。与此同时,从资本与项目对接到民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毗邻的区位、便捷的交通、成熟的配套,让近3万名像吴广明这样的南京人,在汊河过上便捷惬意的“双城生活”。

一张科创名片:“创新券”通兑通用,“创新力”跨省共享

苏州吴江有这样一群“追光者”,他们的共同目标是“绿色化”——

“当光能和催化剂参与化学反应时,会产生具有强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光生电子和空穴,它们会将环境中的水、氧气等进一步氧化还原,变成羟基和超氧自由基等活性物质,可分解净化废气中的有机污染物。”苏州羿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正举带领团队在实验室里捕捉光、催化光,并研究、计算在这过程中“消灭”的污染物有多少。

在经历一段时期的“慢熬”后,研究终于取得一定成果,朱正举决定加快成果转化,带领团队开发一款带有贵金属的光催化剂,用于含氯含硫的尾气处理。然而进度“卡”在了经费上,“作为一家小微公司,我们前期把所有经费都用在实验室科研中,产业化环节风险大、负担重,团队难以支撑。”朱正举说。

苏州羿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受访者供图)

一筹莫展之际,一张小小的“创新券”,让“追光者”们重获希望。团队找到华东理工大学专门研究贵金属和燃烧制备纳米粉体的科研组,双方共同申请长三角科技创新券,并成功开发出一套贵金属耦合催化剂。一张券,联通了江苏、上海,让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跨越区域“牵手”,汇聚成一股协同创新的强大势能。“2021年我们通过创新券获得36万元科研资金,这笔资金帮助我们迅速将技术落地为产品——商业化的光催化板。”朱正举告诉记者,该产品投入市场两年来,客户反馈一直很好,也成了公司主打产品。

今年,朱正举再一次与华东理工大学启用“创新券”,这次双方申请50万元资金,研究方向为锂电池生产中的净化。“生产锂电池隔膜会产生很多二氯甲烷废气,这是一个处于上升期的新兴市场。”他激动地说,团队专门研发一款针对二氯甲烷的光催化剂,目前这个项目即将结项。

作为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的创新因子自由流动,充分集聚。小小一张“创新券”,是长三角科技共享、开放共赢的缩影,用券、享券、兑券畅通无阻,让无数心怀创新精神的“追光者”在长三角这片科创热土上坚定前行——

当前,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已在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和相城区、浙江省嘉善县、安徽省马鞍山市等地开展,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的步伐正在加速。

一项公共服务:医疗“朋友圈”不断壮大,家门口迎来上海专家

“太好了!在家门口就能看到上海的专家!”11月2日一大早,无锡市民陈雷就带着父亲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无锡分院就诊。“足不出市”即可享受沪上名医提供的优质医疗服务,陈雷父亲享受到的就医便利,得益于瑞金医院长三角合作医院在无锡的顺利落地。

2019年,瑞金医院无锡分院正式开业运营,这是一家由无锡市新吴区政府投资建设、委托瑞金医院管理的非营利性三级综合性医疗机构。

“我周一在上海总院的专家门诊,周二在无锡做手术,周三在无锡的专家门诊,周四周五回上海总院做手术……”瑞金医院无锡分院普外科执行主任孙晶向记者展示他的排班表。

无锡分院院长邵洁介绍,医院采取“垂直化管理、一体化运行、同质化医疗”管理模式,各临床科室的学科带头人、执行主任全部由上海瑞金医院医疗专家及业务骨干挑梁担任,尽可能让上海无锡两地患者都能享受到最好医疗资源。

对于在无锡分院不具备救治条件的疑难重症病人,医院还为其开辟绿色转诊通道。67岁的陈老日前在瑞金医院无锡分院确诊为腹主动脉瘤,经过绿色转诊机制,他被顺利收治到上海瑞金医院心脏外科进行手术。

“转至总院的病种都属于疑难病症、大型高难度手术,对于这些患者,经过两院专家的多学科会诊和多方评估,无锡分院会发起住院数字申请,总院对接部门实时接收申请,并开具跨院转诊数字住院登记卡,帮助患者顺利直转至总院接受治疗。”邵洁说。

“患者自述长期下肢疼痛、抑郁伴重度失眠……”上午10点,瑞金医院无锡分院的远程会诊中心开启,一场远程诊断正在进行。两家医院利用信息化手段,开通远程病理、远程读片、远程会诊、远程查房等远程互动平台,通过实时连线,瑞金医院专家在总院进行技术指导和质量把控,确保诊断结果可靠、准确。

医疗服务一小步,民生健康一大步。医院将引进更多沪上优质专家团队,逐步建立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和人才梯队,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同时,瑞金医院太仓分院也正在施工建设,计划于2024年12月竣工交付。

一湖生态共治:同唱新时代“太湖美”,共筑绿色美丽长三角

秋日,在太湖边的贡湖湾湿地公园里,鸟儿栖息觅食,鱼儿遨游水中,游客度假游览……公园里的“原住民”和“外来客”共享这一片“绿色天堂”。

45岁的无锡人费嘉在太湖边长大,见证了太湖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无锡处处可见公园,太湖这几年蓝藻肉眼可见地减少。”费嘉说。

“包孕吴越”的太湖是长三角的“母亲湖”。2007年以来,江苏省级财政累计投入治理太湖专项资金320亿元,带动各级财政和社会投资约3000亿元,共实施7000多个重点工程。经各方共同努力多年整治,太湖重现碧波万顷。今年是落实国家新一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的起步之年。今年7月,我省印发《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行动方案》,细化分解100项具体任务,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开展治太工作。

无锡太湖贡湖湾湿地。 阮忠 摄

无锡是太湖治理的“主战场”,江苏15条主要出入湖河道有13条在无锡。“近两年治太投入均超过100亿元,2023年太湖无锡水域水质藻情为2007年以来最好。”无锡市副市长马良亮出无锡更大力度守护太湖的决心。无锡将把太湖治理作为无锡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聚焦入湖河道、西部湖区等重点区域,聚焦工业、生活、农业、湖体氮磷污染治理,全面实施新一轮太湖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和9个专项方案,确保太湖无锡水域水质2030年稳定达到Ⅲ类。

长三角一体化的加速推进,也让长三角各地经验共享,赋予河湖全新面貌。

10多年来,江苏省无锡环境监测中心生态监测科科长张军毅带领团队整理了100多万张太湖流域藻类形态学图片,为准确监测太湖藻类积累了宝贵资料,也为太湖安全度夏提供有力技术支撑。他带领团队研发的“藻类人工智能分析仪”系列设备,将每个样本分析时间从3小时缩短至10分钟。目前,该系统不仅在江苏多地应用,还被上海相关部门引进,蓝藻监测分析效率大大提升。

安徽巢湖曾经同样面临蓝藻治理的难题。无锡德林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子公司副总经理树大伟告诉记者,为了尽快实现巢湖近岸臭味管控,2019年,合肥市包河区政府带队到无锡考察,引进2.0版本治藻技术——德林海原位深井大通量控藻技术。目前,巢湖蓝藻问题基本得到控制,水质一年比一年好。

一线互联互通:沪宁沿江高铁通车,“轨道上的长三角”再上新

9月28日沪宁沿江高铁开通运营以来,给沿线上班族们带来一路直达的欣喜。

有江阴网友这样分享自己“从江阴到上海上班的一天”。过去,从江阴到上海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是铁路,顺风车坐到常州北站,再乘高铁到上海虹桥站,最后转地铁,全程用时1小时55分;另一条是公路,客车全程直达上海客运总站,用时2小时24分。不管哪一条,都少不了辗转与颠簸。

沪宁沿江高铁的开通,对跨城上班的许多人而言,意味着“家”的距离更近了。

10月4日晚,范青竹像往常一样返回上海。列车到站时,她特意看了一下时间,这一次仅用1小时。“终于盼到双向的‘高速’奔赴了!满满的幸福感。”范青竹是盛合晶微半导体(江阴)有限公司的法务总监,去年入职后就一直驾车在上海江阴两地间往返,最长的一次车程需要近5小时。“高铁极大便利了沿线市民出行,还给企业发展带来利好。”她说,投资人来访、拜访供应商更加便捷,公司走出江阴招引人才也更有底气,可以更好地留住现有的尖端、高技能人才。

11月1日,在宁杭高铁、沪宁沿江高铁与长深高速、南京绕城高速东山枢纽交会处,一列复兴号高铁列车正在行驶。本报记者 余萍 摄

沪宁沿江高铁,正线长278.5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全线共设南京南、句容、金坛、武进、江阴、张家港、常熟、太仓8座车站。作为镶嵌在苏南大地上的一条“珍珠项链”,沪宁沿江高铁穿越世界级扬子江城市群,串联起GDP总量高达1.75万亿元的县区板块,成为加强苏南经济强县与长三角中心城市联系的“大动脉”,“链式反应”释放叠加效应,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催生更多活跃“引擎”。

“这条高铁开通运营,对于织密江苏铁路网、提升沪宁之间运输大通道的整体功能、加快构建江苏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服务‘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省铁路办公室副主任冯兆祥介绍,沪宁沿江高铁为扬子江城市群高效互联互通增添新通道,在省内与沪宁城际呈交叉衔接,与京沪高铁江苏段沟通互补,在长江南岸形成“沪宁六线高铁大通道”,有效缓解京沪高铁、沪宁城际运力紧张局面,使江苏高铁网整体功能实现新提升。

10月11日,铁路部门实行第四季度列车运行图,沪宁沿江高铁列车开行频次大幅加密,从开通运营初期的10对加密至目前的38对。武进、金坛、江阴等车站客流进一步增长,长三角城市之间经济社会互联效应进一步放大,区域一体化发展取得新成效。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洪叶 林杉 王梦然 许愿 许海燕 田墨池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