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万家团圆我在岗丨江苏“小青荷”:我在亚运过生日

“您好,我的电脑连不上网。”

“我来帮您看看。”

“这个系统怎么操作?”

“我来帮您”……

“十·一”假期,正在上大学的00后们有多种“打开方式”:回到家乡和亲人团聚、外出旅行充实自己、忙于考研求职等人生规划,还有一些00后则坚守在了他们特殊的岗位上,他们是杭州亚运会的志愿者们,有一个可爱的名字“小青荷”。



来自江苏盐城的夏霄汉就是一位“小青荷”,他在亚运会期间担任杭州亚运会主媒体中心(MMC)网络与通信支持主管助理,“我现在在浙江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读研究生一年级,我本科也是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可以说信息技术类的岗位正好和我们专业对口。”

杭州亚运会于9月23日开幕,但在外人看不见的幕后,“小青荷”们早已进入各自的工作岗位。夏霄汉8月中旬就和志愿伙伴们一道来到了MMC,经过业务培训后正式上岗,“那个时候这里还没有完全建好,我们的工作就是协助专业老师搭建基础网络和通讯线路,还会参与安装电脑、电话,搭建机房等等。”

9月18日前后,中外媒体记者开始陆续进驻MMC,他的工作也从“幕后”转到了“台前”:在主新闻中心厅内有一个服务台,这里集打印、语言帮助、信息咨询、采访预约、设备租借等多功能于一体。夏霄汉和同学们轮流在此随时待命,一旦记者们有网络和计算机方面的问题,可以随时向他们求助。



“我们在的岗位不是赛场,但是能够和各国记者朋友们沟通,及时帮助他们,对他们在亚运期间工作的保障尽一份力,这是很难得、也很光荣的事情。”“只要有班,6点多就要起床,从学校搭车来到MMC,8点半到岗,一般是下午三点半下班……”他告诉记者,辛苦、忙碌,但也很开心。

比起同学们,夏霄汉的“亚运梦”或许萌发得更早。2019年夏天,高考完的他报名成为了盐城市运动会的志愿者,“那次体验之后印象非常深刻,当时我就想,如果我去更大规模的体育赛事做志愿者,又是什么样的体验?”当得知自己被浙大录取后,他就暗暗决定,到时候一定要参加亚运会志愿者的报名。

入学2年后,亚运会志愿者的报名开始了,“好多同学都报名了,大家的积极性非常高。”在经历笔试、面试等一系列筛选后,夏霄汉如愿被录取:“很幸运,如果我没有继续在浙大读研,我很可能就要错过这次亚运会了。”

“其实很多人刻板印象觉得我们理工生就是穿个格子衫、戴个眼镜,不愿意与人打交道,其实我们也是很想与人沟通的,这也是我愿意做各种志愿服务的原因。”在亚运会服务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夏霄汉坦言,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于自己来讲难度不大,如何沟通才是“小青荷”们在此遇到的最大难关。“外国记者刚刚进驻的时候,大家的英语发音有差别,我有时不太适应,听不大懂,这时候就很着急。后来我多主动与他们沟通,多向翻译岗位的同学取经,现在已经好得多了。”虽然时间不长,这段难以复制的经历,对他的社交能力提升大有裨益。



身在“窗口”岗位,他也在与各国记者沟通中体会到了文化交流的魅力。“我回国的时候给妻子孩子们带什么纪念品比较好?”一位约旦记者在服务台寻求帮助,“我们给他推荐了糕点和茶叶,一听到茶叶他眼睛一亮,经过沟通我们才知道,原来‘茶叶’在阿拉伯语中发音和中文很像,记者是听懂了我们说什么。”驻守MMC的日子,这群00后们发现,从千年前的丝绸之路,到今天的亚运会,中外文明和友谊的交往,始终在以不同的形式延续。

“如果不是亚运会,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可以见到全亚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能够在这样规模的体育盛会上见到很多很优秀的人,这都是我们在课堂中学不到的。这不到2个月的时间,已经成为了在我人生无法忘记的经历。”10月4日,是夏霄汉22岁的生日,这也是他第一次不在家的国庆节。“父母也很想念我,但是我告诉他们,我在亚运会,和志愿者同学们一起,和全世界的记者们一起,很有收获,很开心。”

作为一位“小青荷”志愿者,想给参与亚运会的人留下怎样的印象?“来到一个新的国家,对这个国家的第一印象就是这里的人,我们志愿者给外国记者们呈现了中国友好热情的一面。”作为00后志愿者,夏霄汉感觉自己和同学们正是代表了中国年轻的一代,“外国朋友对中国的印象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小青荷’们绝大多数都是00后,我们代表的是年轻的中国,我们的形象就是崭新的中国形象。我们想让外国友人们,从我们身上看到中国发展之快,看到一个具有活力、开放包容、强大的中国。”

新华日报·交汇点特派记者 姚依依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