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加长版”的中秋国庆假期里,“文化”毫无疑问再次成为长假消费的重要内容:从火爆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到人头攒动的电影院、音乐会,从热闹的创意市集、国潮夜市,到人气爆棚博物馆、科技馆……无不显示着文化消费不容小觑的潜力。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节假日消费必然由衣食住行的满足向着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升级,虽然近年来文化消费成为节假日消费的爆款已是“定数”,但在一年又一年的节假日消费中,“变数”也不断出现。看内容,不仅电影、演唱会等热度飙升,小剧场、音乐剧等品类同样受到追捧;看动能,“跟着演出去旅行”成为新趋势,文化消费与粉丝经济产生强大共振;看格局,文化消费正告别“单打独斗”,朝着多业态融合集聚的方向迈进。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目共睹的是,今年以来,文化消费在各领域、各层次遍地开花。“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新模式、新业态,造就了“博物馆奇妙夜”“Citywalk”“围炉煮茶”等层出不穷的新玩法、新体验。有人说,这是疫情后的“补偿性体验”,但拉长时间尺度看,更是供需“双向奔赴”后结出的硕果。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时,文化娱乐消费需求将出现爆发性增长。今天的中国,发展蒸蒸日上,人均GDP连续两年保持在1.2万美元以上。日子更好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断释放,文化行业生态向好,优质大餐推陈出新,文化消费便加速走热。
着眼消费规模稳步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需求日益多元的时代趋势,更需做足做优文化消费的大文章。一方面,要立足禀赋、深挖特色,开发更多富有创意、注重体验的原创文化精品。另一方面,要优化消费环境,完善配套服务,打造优质消费品牌,畅通相关机制,提供更加便捷的“一站式”服务。此外,还要抓住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契机,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为文化消费模式“破圈”带来更多可能。
假期过半,用文化消费点亮生活,愉悦身心,让我们共同享受一段欢乐祥和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