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专精特新看中国|江苏:三年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万家!背后有何“硬支撑”

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的重要支撑和发展动力,也是经济发展的活力因子,更是区域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引擎。9月20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国家税务总局税收宣传中心指导,江苏省委网信办主办,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承办的“解码‘小巨人’——专精特新看中国(江苏站)”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南京正式启动。在江苏,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不断涌现的背后有何“秘密”?“小巨人”企业如何保持“小而美”“精而强”的核心竞争力?活动通过深入一线采访,透视蕴含其间的高质量发展密码。


锚定“专精特新”,练就“独门绝技”

今年一季度,江苏民生重工有限公司成功入选江苏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典型案例;而早在25年前,民生重工就已经明确了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的目标:“绝不放弃钢瓶产业,集中精力搞产品创新,抢先占领专用钢瓶市场!”

今年,民生重工与南京工程学院合作研发出液态氧气氢气储存装置、锂电池电解液反应装置等新产品,不断拓展在半导体、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市场布局。企业在手订单已排至今年底。1-7月,企业产销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5%,预计全年可实现销售超12亿元。

专注“窄而深”,“小块头”练就“独门功夫”。十多年前,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必旺辞去国外的高薪工作,回国创业,专注于纳米微球的技术研究。如今,纳微科技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家可以规模化制备无机和有机高性能纳米微球材料的公司之一,主要产品打破了生物医药及平板显示等领域关键材料长期由国外厂商垄断的格局,与上百家大型企业形成合作关系,助力关键材料进口替代。


江苏长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线在自主工作中

江苏长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线在自主工作中


找准行业的“宽度一厘米”,持续挖掘“深度一千米”。江苏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着共性特征——长期专注主业、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江阴金童石化装备有限公司专注于压力管道元件中的锻制管件制造,凭借过硬的质量和优质的服务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冠军单品”。当家产品的优异表现,为金童石化带来的是良好的行业口碑和源源不断的订单。

细看江苏五批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不难发现,不少企业正是凭借关键核心技术成为行业“常青树”。万新光学集团在眼镜片产业默默耕耘50年,将一枚小小眼镜片做到极致。为补上材料方面的短板,企业重金聘请工程师持续研发,在树脂镜片领域、光固涂层工艺研发、光致变色材料研发等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使得企业产品覆盖全球6大洲、40多个国家。

构建良好生态,持续赋能“专精特新”

2011年,工信部提出“专精特新”概念。这一年,《江苏省中小企业创新工程行动计划(2011—2015年)》启动。此后的十余年间,江苏持续引导支持广大中小企业坚持“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梯度培育体系,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发展构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了“飞轮效应”。


南京维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人员在研发工作中

南京维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人员在研发工作中


今年初,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争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0家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30家以上,抢占产业链发展的重要节点。随后《江苏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也提出,到2025年,全省要累计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300家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万家以上、创新型中小企业5万家以上。

与此同时,各地也在频频发力。为促进“小巨人”快速增长,苏州落实《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着力培育能够专注在细分市场、聚焦主业且自身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不断增加提升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数量和质量,助力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壮大。

无锡也制定出台了专精特新培育计划和具体实施办法,通过滚动筛选将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成长性好、专业化水平高、创新能力强、产品服务特色化明显的企业纳入培育库。据了解,目前无锡创新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已近5000家,基本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南京则制定了专精特新企业“十百千万”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培育单项冠军企业30家,“小巨人”企业30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创新型企业10000家。以“新能源之都”建设为牵引的常州,也提出将以创新驱动、固基强链、生态营造、开放合作、数实融合为主攻方向,加速打造长三角创新中轴和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在南通,聚焦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未来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也在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

工业“硬支撑”,助力专精特新稳发展

如今,江苏“小巨人”企业已经实现了13个设区市全覆盖,数量在城市间分布相对均衡,呈现出多中心性的均衡发展。如徐州聚焦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新材料三个优势创新产业集群,数字经济、集成电路、医药健康、安全应急四个新兴创新产业集群,高端纺织、精品钢材、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三个特色创新产业集群骨干企业,分级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

继续深入探究,江苏“小巨人”背后其实是数十万个工业企业的强大支撑。

江苏是制造业大省,目前已实现31个制造业大类全覆盖。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7.3%,居全国第一;10个集群入围全国4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全国第一;集成电路、船舶海工、工程机械等多个细分领域产业链条完整,规模全国第一。此外,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1.1%、49.6%。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全国15%的领跑技术分布在江苏,1/5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来自江苏制造。

纵观江苏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四成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聚集在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超六成深耕工业基础领域,超九成是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的配套供应商,其中,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中的企业较多。

今年7月,江苏印发《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行动方案》,聚焦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产业链“1650”产业体系建设,加快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将率先探索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被摆到了突出位置。这其中每个产业链的链主、准链主,在未来产业链中的作用尤为关键,将引领整个产业链协同创新。而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大量掌握“独门绝技”的企业格外重要,可以在延链补链强链上有新作为。

翻阅江苏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历史可以发现,他们有七成以上都是在细分领域深耕10年以上,五成以上参加过行业标准制定,三成以上承担过省级以上的重点科技项目、研发项目,每个企业平均拥有专利55个——正是这些手握“金刚钻”的江苏专精特新“小巨人”,未来将强有力地支撑江苏产业链发展,从而进一步助力江苏高质量发展。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胡安静/文 周天琦 焦贤颖/图片、视频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