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条大河波浪宽,两岸风光别样天。源出太湖东岸瓜泾口的吴淞江,从苏州出发,一路奔逸东流,进入上海,汇入黄浦江。她不仅是江苏、上海密切联系的纽带,更是沿线地区交流合作的见证。值此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之际,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开展“河从苏州来”大型全媒体采访行动,记者沿着吴淞江向东行走,用文字与镜头记录下苏州携手上海推动一体化发展的生动实践。今起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外白渡桥,上海地标性建筑,历经百年沧海桑田,依旧车水马龙、游人如织。桥下,一条源自太湖的古老河流自西滚滚而来,与黄浦江在此交汇,上海人亲切地称她为“苏州河”,而在苏州境内,她叫“吴淞江”。
河从苏州来,水因太湖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通湖达海的吴淞江,以水为带直达上海市中心,让湖与海的联动,在历史的演变中留下了一幅幅生动画卷。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实施以来,更是把湖与海的共生共荣,推上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苏州为代表的环太湖地区紧紧拥抱上海这个“龙头”,携手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共同描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壮丽画卷。
眼下,共饮太湖水的长三角人,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合力把环太湖地区打造成世界级生态湖区、创新湖区,向人们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图景。
车水马龙的外白渡桥
牢记嘱托共护太湖
夏末秋初,晴空万里,从高空俯瞰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半圆型的湖面像一方晶莹剔透的大水缸,温润的太湖水顺着河网水系绵延开来,哺育出令人魂牵梦萦的江南水乡。
太湖治理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反复强调的“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太湖治理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殷切希望苏州“为太湖增添更多美丽色彩”。今年3月5日,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专门询问太湖水质。
牢记殷殷嘱托、扛起重大使命,被太湖水滋养的太湖流域始终把太湖保护作为重中之重,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由于太湖流域河网密布,水系贯通,且横跨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三省一市,带来了区域性流动性环境问题,需要合力解决。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深入推进,提供了一条解决之道。
太湖生态岛
4月,吴淞江(江苏段)整治工程首个标段通过验收;6月,吴淞江(上海段)整治工程苏州河西闸顺利通水……吴淞江整治工程启动以来好消息不断,成为沪苏两地共护一江水的生动范例。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实施的省际重大水利工程,这项工程总投资超800亿元,涉及上海、江苏两地,建成后将助推太湖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大大改善区域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条件。
同饮太湖水,共护太湖水,这样的一致行动变得越来越深入、广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重点跨界水体联保专项方案》实施以来,长三角47个河湖被纳入重点跨界水体范围,联合保护和协同治理的共同准则同步确立。不仅要保护水生态,还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今年5月16日,湖州、苏州、无锡、常州四个城市生态环境部门及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共同发起成立环太湖“昆蒙框架”实施联盟,力推太湖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标准制定、政策研究等实现一体化。
太湖湿地
一体化发展为太湖保护带来新机遇,这其中,拥有太湖约三分之二岸线、四分之三水面、五分之四岛屿的苏州,更是乘势而上,倾力守护“母亲河”。“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背景下,各地之间从‘有界’到‘无界’,行政藩篱不断突破,太湖保护的层级、范围、力量、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我们治理太湖的水平也迈上全新台阶。”苏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金春林说。苏州已累计投资超840亿元,实施了5600多个治太工程项目。苏州还专门出台《苏州市太湖生态岛条例》,首次以立法形式保护太湖岛屿生态。
乘着一体化的东风,长三角人保护太湖力度空前,为长三角构筑起生态屏障,也为更深层次的长三角一体化描摹出多彩底色。至此,太湖已连续15年实现安全度夏,太湖苏州辖区湖体水质不断改善,太湖水生生物多样性级别达到“较丰富”水平,水生态环境创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
好风景里布局新经济
过去,太湖以其宽阔的胸怀、丰沛的水源、丰饶的物产,哺育了江南人民,造就了繁华富庶之地。如今,太湖流域以占全国0.4%、长三角10%陆域国土面积,承载全国4.8%、长三角28%人口,创造了占全国9.8%、长三角40.8%的地区生产总值。纵观古今,太湖流域有实力更有责任,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太湖流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集中、财富最密集、最具创造力创新力的地区之一。”今年6月,我省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交流会暨企业家太湖论坛在苏州太湖畔举办,省委书记信长星作主旨演讲时指出,深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环太湖科创圈,目标是将环太湖地区逐步打造成为世界级生态湖区、创新湖区。
太湖新城
用创新驱动环太湖地区高质量发展,在有风景的地方发展新经济,正在成为高度共识。2020年,科技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支持环太湖科技创新带发展”;江苏省“十四五”规划特别提出要在沿太湖地区“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建设世界级生态湖区、创新湖区”;同年5月,上海嘉定、青浦,江苏苏州、无锡、常州,浙江湖州、嘉兴和安徽宣城“两区六市”签署共建环太湖科技创新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如果说环太湖科创圈是镶嵌在环太湖地区的一根金腰带,那么科创家底殷实的苏州环太湖地区无疑是这根腰带上一颗璀璨宝石。去年7月,苏州出台《关于全面实施苏州“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建设的指导意见》,推动太湖、吴淞江沿线的太湖新城、太湖科学城等科创空间串珠成链、深度融合。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苏州对标上海苏州河把“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作为未来创新最重要空间协同推进,造就沿沪宁、沿江之后,苏州接轨上海的第三条战略通道,为一体化发展蹚出一条新赛道。
太湖科学城
“从生态、到人才、到创新,生态湖区必然是创新湖区,两者是统一的。”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主要起草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认为,环太湖地区共建科创湖区,就是把最好湖区空间、最佳生态区位留给科创活动和企业布局,大力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优先向沿湖区域布局,对环太湖地区未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引擎力量巨大,从而还能推动长三角中心区的核心科技力量的不断聚集与提升。
加速跑向世界级湖区
放眼全国乃至全球,湖区及湖区经济正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锚定这样的目标,长三角人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借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跑出世界级生态湖区、创新湖区建设加速度。
面对这一时代使命,苏州发挥紧邻上海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创新的先发优势,在世界级湖区建设中一马当先——
产业集群成势。苏州高新区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位于环太湖科创圈和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交汇点上,眼下正瞄准千亿级光子产业创新集群目标,把太湖光子中心打造成世界级光子创新中心。今年3月,太湖光子中心与上海工研院共建“超越摩尔”光电产业创新中心,依托工研院的研发能力和技术积累,在硅光、功率半导体、汽车芯片等领域,为创新中心企业提供长期可靠的研发服务。“抢抓一体化发展这一重大战略机遇,我们主动积极参与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把上海作为接轨全球的国际化平台,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创新网络,形成产业创新集群竞争新优势。”苏州科技城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杨亮说。
太湖光子科技园
平台聚合共生。世界级湖区离不开高端平台的支撑。苏州不断深化大院大所合作发展,与上海32家大院大所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设立26家具有独立法人机构的科技创新载体。苏州还启动了“沪苏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与协同发展提升计划”,苏州市研发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已集聚包括上海光源大科学装置等高端科研设施在内的仪器设备57369台套、原值475亿元。昆山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合作共建沪昆科创中心,张家港与上海科学技术交流中心等合作成立上海—张家港技术转移协作中心……一大批科创平台加码推进。
城市重塑活力。湖区空间应该是代表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品质空间、活力空间。来到吴江太湖新城,苏州湾大剧院、苏州湾博物馆、苏州湾数字艺术馆等文化新地标高水平运营,成为人人追逐向往的时尚潮流“打卡地”;来到吴中太湖新城,“滨湖九湾”公共空间建构筑物设计方案火热征集,未来将聚力打造标识性城市高端功能区和新时代典范城区。放眼看去,连接苏州太湖新城吴中片和吴江片的苏州湾隧道、东太湖隧道火热施工,连接苏州高新区、无锡的苏锡太湖通道抓紧谋划,城市建设项目接二连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现实画卷徐徐展开。
风起太湖,创新潮涌。承载“为太湖增添更多美丽色彩”的殷殷嘱托,伴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滚滚太湖水沿着吴淞江向东进发,开启一段更加五彩缤纷的伟大征程。
“河从苏州来”大型全媒体行动在太湖东岸瓜泾口启动
策划 包闻军
统筹 李仲勋 潘朝晖
采写 陈雨薇 陈悦勤
视频 邱博 王晨旭
栏目题写 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