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简牍中国丨“如果没有简牍,我们如何确认悬泉置是西汉遗址?”

  遥望2000年前,丝绸之路上曾有一座重要的枢纽,像长长的丝巾挽出的一个精美花结,分外夺目。它曾是汉代设于河西地区交通线上的一座规模较大的驿置,留下了35000多枚简牍,生动详细记载了丝绸之路上那段光辉岁月。2001年,它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它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遗产点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就是甘肃悬泉置,一个距离敦煌西北64公里的驿置。

  7月30日,记者跟随“简牍中国”网络主题采访团走进了这个位于戈壁上的遗址。

  现状

  悬泉置遗址位于敦煌与瓜州两市县交界处的祁连山支脉三危山北麓戈壁边缘。《甘肃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发掘简报》认为,悬泉置是建立在河西要道上的一处集传递邮件、传达命令、接待宾客为一体的综合机构,即传置。从简牍道里簿看,这样的置,从长安至敦煌共有80余处,盖以地形和交通距离的远近而设,是一个独立运作的系统。两汉时期,特别在西汉,是东西交通大动脉的重要中转站。2000多年后的今天,当记者站在遗址东门的木栈道上,一阵敦煌的风沙吹过,遥想当年驿站的繁华。



悬泉置遗址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悬泉置遗址是在1987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偶然被发现的,1990年至199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后开始对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历时三年初步探明整个遗址包括主体建筑、灰区、马厩及其附属建筑,总面积22500平方米。考虑到当时技术条件等各方面因素,遗址进行了科学回填保护。“遗址将不再做揭露性展示,成为永久的封存在地下的遗址。“敦煌博物馆宣教部主任荣红梅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

  记者在现场看到,为了更好地保护悬泉置遗址,文物保护部门划定了遗址的核心区和缓冲区,沿边界设置了保护界桩,沿遗址遗存的分布范围设置了围栏。在遗址区内标识出了遗址边界、院墙、房屋、马厩、附属建筑等,并用木栈道铺设于上。站在上面,依稀可见遗址的院落布局、当年修建房屋的土基,虽然这些建筑早已荡然无存,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就目前来讲,唯有遗址东北角的角墩和西南的魏晋烽燧为原状展示。此外,在距北墙北侧约20米处遗留有一条古驿道遗迹,宽4米,全长约1公里。”荣红梅说。



悬泉置遗址航拍图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有一个区域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荣红梅告诉记者,这个区域的东区是马医区,西区是马厩区。“因为面积有限,不是所有的驿马都能圈养在这个马厩中。从动物的骸骨来看,这个驿站曾饲养过西域天马,究竟是驿站有如此高的级别可以饲养天马,还是天马途径此处病死,这有待进一步考证。”

  汉朝曾在河西设置边塞并派遣戍卒,既防御了匈奴侵扰寇掠,又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荣红梅告诉记者,虽然悬泉置位于荒野不毛之地,但这里的戍卒每天要做很多的事情,巡边、砍伐柴薪、种植粮食。如果遇到大风天,烽火台无法点燃怎么办?根据出土的汉简记载,戍卒们要快马加鞭报信息。如果烽火台相隔比较近,而烽火台没有马匹,戍卒们就要跑去传递信息。“这些边塞的戍卒很忙碌、很辛苦。”荣红梅说。

  简牍

  敦煌被誉为“河西走廊上的汉简之都”。从上个世纪初到现在的一个多世纪里,在河西走廊各地出土过65000枚以上的汉简,占全国出土汉简总数115000枚的56%,是名符其实的汉简之乡。其中悬泉置遗址就出土了35000余枚,其中有字者 23000余枚,已经被简牍学家辨识出来的19000枚。内容囊括诏书、律令、药方等古籍残篇,为研究我国秦汉史、汉晋丝绸之路史,甚至是中西交通史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这些简牍上记载的文字信息量非常浩大,根据出土的简牍,我们可以知道这个驿站曾经接待过规模最大的使节团是于阗国王及其手下共1074人的宏大团队。“荣红梅说,“还出土过册书《元康五年悬泉置过长罗侯费用簿》,记录了汉宣帝元康五年长罗侯常惠出使乌孙时,悬泉置招待长罗侯部属384人的事项及费用。”

  除了历史上的大事,还有史书上没有记载的小事。在出土的帛书上,有一名叫“元”的下级军吏写给他的朋友“子方”的一封信——《元致子方书》。 在信中,元拜托子方为他办以下五件事:第一,由于自己将要去敦煌屯戍,没有合适的鞋子,所以请子方代买一双鞋,大小是一尺二寸,鞋里是绢帛,鞋面是牛皮,这样既舒适又结实,能经得起长途跋涉,买好后赶快让同事捎回来;第二,请子方为自己挑选五支品质良好的毛笔;第三,拜托子方去一位叫次孺的人家探望并请次孺回信,如果次孺不在,就请他的妻子代为回信;第四,有一个叫吕子都的人想请子方刻一枚私印,但不好意思开口,所以拜托元代请子方刻一枚印文为“吕安之印”的印章;第五,说郭营尉寄了二百钱,请子方代买一支响鞭。“这是目前所知两汉地下出土物中保存最完整、字数最多的私人信件。”荣红梅说。

  在两千年后的今天,当我们读到这封信的时候,生动的、可触摸可感知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除汉简之外,还出土诸多写有汉文墨迹的麻纸,“出土的400多片纸张中有10片写有字迹,其中有8片是两汉时期的,说明西汉已经用纸张书写文字了。这一发现把我国发明张纸的时间向前推进了近一个世纪。”



四时月令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令人惊喜的是,在悬泉置遗址还发现了一封诏书,题为《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被定名为《四时月令诏条》,它是西汉平帝元始五年(5年)太皇太后发布的诏书,写明每月该干之事和不该干之事,所涉事项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这是迄今所发现的材料中,最早系统地关注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法律文书。“经研究考证,专家们得出结论,此诏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环境保护法’。”荣红梅说。

  “悬泉置遗址出土的简牍真实记载了2000年前丝绸之路的运营状况,也是证实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真实存在的依据。虽然目前被回填了,但是汉简的不可复制性和唯一性凸显了它的价值。”荣红梅说,“如果没有这些简牍,我们如何确认悬泉置是西汉遗址?”

  “起来

  申遗的成功给悬泉置的保护和开发带来了新的机遇。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游客在参观悬泉置遗址时会感觉“看点不足”,其间观赏性、体验感也和此前心理期待值也有很大差距。如何让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2019年8月,世行贷款文旅项目甘肃省敦煌市悬泉置遗址保护开发建设获国家发改委批准,总投资14786.5万元,其中世行贷款12117.5万元,建设单位自筹2669万元。

  2022年8月31日甘肃敦煌市悬泉置遗址保护开发项目展示中心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1.48亿元,前期将先建成5公里内部展示道路和停车区、公共卫生间、观景平台等配套服务设施。



悬泉置遗址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随着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的深入推进,悬泉置遗址保护利用也迈入了快车道。记者采访期间,在距离遗址之外的建设控制带,一个悬泉置遗址景区交旅融合综合体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该项目由甘肃丝路邮驿(悬泉置)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运营。负责项目运营的许金萍告诉记者,综合体的项目投资1.61亿元,计划建设游客中心、悬泉街市、文物展示中心等几个区,预计明年完成。“其中在悬泉街市,可以全方位地满足游客的吃喝游购娱。为了让游客体验到悬泉置为何在汉代被命名为官家的邮驿机构,我们做了悬泉坞堡的复原模型,游客可以切身体会到悬泉的‘邮驿文化’。”

  “从零起步”,曾经沉睡2000多年的悬泉置遗址正在换发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