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刘林涛:从三个维度看“第二个结合”

文 | 刘林涛

“‘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内涵、精髓要义和精神实质,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彰显了“第二个结合”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二个结合”是前提与结果的有机统一

“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于不同的时代境遇、经济和文化场域,其鲜明的个性决定了两者相互结合的必要性。从理论来源上看,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主要来源于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从理论的落脚点上看,诞生于工业文明时代的马克思主义通过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以改造世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的,而诞生于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则更重视人伦关系的仁礼统一、社会稳定。因此,两者的差异性促进了互补性,为解决中国问题和全球挑战提供了不同的视域。两者具有多维契合性。从视域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都是包罗万象的思想体系,两者均是聚焦于人类社会历史领域。从内容角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追求的“大同理想”“民本观念”等,与马克思主义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和唯物史观的人民立场之间存在着共通之处。从方法角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方面的阐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方面论述,均有着互为借鉴之处。

“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首先,两者相结合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理论精华和文化资源。只有在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并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才能在解决时代命题、现实问题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次,两者相结合助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了个人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治理等方面的实践智慧,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强调尊重自然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一致。前者旨在构建一种“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和谐共生理念,而后者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这些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思想源泉。

“第二个结合”是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纵观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辉煌历史,实际上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加强理论创新、理论创造的历史。

这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既向世人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也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这是文化自信、文明自觉,更是历史主动、精神主动的体现。不断从中国历史经验和国外发展经验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形成新的理论创造,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愈加认识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要义所在和价值所在。只有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才能固民族历史伟业之本;只有真正做好“两个结合”,才能更好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二个结合”是思想与行动的有机统一

回溯党的一百多年的光辉历程,可以说既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发展史,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发展史。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只有植根中国历史文化沃土,才能根深叶茂。也就是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中国人认识理解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说中国话”的思想文化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诸如天人合一、天下为公、民为邦本、厚德载物等这些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要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就不能脱离党的一百多年伟大社会变革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以坚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

“第二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增强了历史自信、历史主动精神,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新的升华,必将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思想财富和破解当今时代难题的重要钥匙。

作者系广东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厅2021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习近平关于坚定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方法论研究”(项目批准号:2021GXJK038)的阶段性成果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