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全国土地日 | 江苏常州:规划引领、要素护航 ,谱写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新画卷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题中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围绕这一核心要求,常州完成了从“整合”到“融合”的转变,建机制,打基础,谋长远,以“塑空间、优资源、活机制、争先锋”为工作主线,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取得了不少具有示范性、影响力的品牌成果。

“草木植成,沟渎遂于隘,桑麻植于野,五谷宜其地,国之富也。”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今天是第33个全国“土地日”,仍以“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为主题,引导全社会重视生态保护,进一步增强底线思维和法治观念,全面提升保护耕地、节约集约和依法依规用地的意识。

擘画空间蓝图

一体成型,振翅蝶变。2022年5月,经过深入慎重的研究和编制,“两湖”创新区规划重磅推出。常州市资规部门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未来考量、系统思维,为这片“承载着常州的未来和希望”的国土空间描画了大气磅礴又清晰明确的发展图景。

“两湖”创新区概念规划范围涉及常州17个镇(街道),面积约1485平方公里;核心区城市设计范围涉及滆湖北岸及周边相邻区域,面积约56平方公里;构建“两湖四带,五片八组团”的总体结构,形成各有侧重、差异发展的五大功能片区,明确八个近期重点发展功能组团,全力打造生态之城、秀美之城、科技之城、创新之城、青年之城、未来之城,为推动城市发展格局“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启动了强劲引擎。

包括“两湖”创新区在内,近年来常州大气魄规划国土空间,有效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部署,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即将报审实施,各辖市区国土空间规划形成初步成果,“三区三线”划定高效完成。

同时,全市详规编管探索工作稳步进行,2022年“详规前期准备年”试出新成果。常州将凤凰新城和“两湖”创新区核心区作为首批控规编制试点,并完成了新闸片区、皇粮浜地区等一批重要地区城市设计,将核心要素提炼转化为城市设计图则。大格局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同步推进,其中《常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完成市级专家论证,大运河核心监控区、溧阳沙涨、锁桥湾等一批规划完成编制。

严格耕地保护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

近年来,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牢牢把握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这一工作主线,建立健全耕地保护政策体系,实施耕地保护补偿激励,积极开展各类试点探索,扎实推进耕地管控性、建设性、激励性保护。

2021年起,常州开展永久基本农田与“三调”套合图斑核实梳理分析工作,全面摸排永久基本农田“非农化”行为问题,制定严格耕地保护、坚决遏止耕地“非农化”行为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全面启动专项整治行动。按照“数量不少、质量不降、布局稳定”的要求,常州组织开展重大建设项目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补划工作和国土空间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涉及永久基本农田调整工作,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探索符合常州实际的耕地“进出平衡”实施路径。

在全省土地违法违规问题大清查、大整改的统一部署基础上,常州开展存量违法违规用地“清零”、新增违法用地“归零”的“双零”行动,全面梳理排查2013年以来未整改到位的土地违法违规问题,定期组织用途管制、耕地保护、土地利用、林业和执法监察等部门对全市7个板块重难点问题逐宗研究会商,严格按照“拆除、复耕、种植、巡查”四到位的工作标准落实到位,并加强实时管控。截至目前,“双零”行动成效显著,整改成果位居全省前列。

此外,面对耕地保护的新形势、新问题,常州启动开展新时代耕地保护行动,积极探索规划引领、监测评价、示范建设、制度保障四大内容。在全省率先试点提质改造耕地项目,在确保耕地占补平衡数量的同时,注重有效提升耕地粮食产能;在全省率先试点“田(林)长合一”的一体化保护新模式,织密织牢责任网,形成政府挂帅、部门参与的共管、共建、共治的耕地保护新局面。

土地节约集约

土地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创新资源节约实践,统筹土地开发和保护,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是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应有之义。

近年来,常州一手抓科学精准有效调节住宅用地市场,稳慎推进集体农地入市,加快构建公示地价体系,不断规范管理临时用地审批,实现了对住宅、工业、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等各类土地供应的全面有力保障;一手抓提质增效,高效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推动存量盘活和低效用地再开发,严格产业用地项目用地准入标准,部署和实施“危污散乱低”提升出清工作,并每年开展年度工业企业用地更新调查,切实促进用地节约集约。

作为全省首个“危污乱散低”资源配置改革试点地区,近年来,常州集成空间规划、耕地保护、生态治理、存量增效、计划调控等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全方位试点政策“工具箱”,特别是深挖存量资源潜力,对现有工业用地追加投资、转型改造,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参与”“自主开发+合作开发”等方式,撬动城乡低效建设用地的潜在价值,通过重点行业整治提升、特色产业集聚区治理、镇村工业集中区更新改造等重点工作,形成产业园区资源利用良性循环和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同时,常州还创新编制自然资源资产报告,全面梳理全市国有自然资源总体情况,不断优化各项制度设计和政策供给,形成常州国有自然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创新实践新型产业用地政策,适应产业形态多样化和产城融合发展要求,破解用地瓶颈,支持产业用地混合使用发挥综合效益,全力服务市场主体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精心修复生态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多年来,常州始终坚持生态建设“一盘棋”思想,实行耕地、林地、绿地、湿地、自然保护地“五地”同建,多种要素叠加,全面推进生态修复。

其中尤以湿地的保护和修复为甚。

常州河渠纵横,湖泊众多,湿地保有量达7.44万公顷,包括永久性淡水湖、永久性河流、库塘、运河/输水河、洪泛平原湿地、草本沼泽等湿地类型,约占国土面积的17%,其中自然湿地有3.38万公顷。近年来,常州坚持“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实施退圩退渔还湖、河流清淤、地形改造、驳岸生态化改造、湿地植物种植、堤岸生态修复等多项措施,累计修复湿地2000余公顷,打造了以长江、太湖、滆湖、长荡湖、天目湖等“一江四湖”为主体的常州水域特征,形成了四季醉美生态景观;对面积8公顷以下的小微湿地,常州则统筹考虑,因势利导开展保护修复,营造景观,实施污水治理,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经过多年的努力,以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为主体,其他形式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已经在常州初步构建,在常州加快建设长三角生态中轴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态修复工作稳中有新。去年以来,常州初步完成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省级示范项目钟楼区邹区镇全域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方案全省首家通过省厅批复同意,联合项目太湖流域水源涵养区工程全市首次成功申报国家级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天宁区成功出让全省首宗附带“生态管养”责任土地。

打造绿色家园

一个城市的“含绿量”,标志着生态文明的“含金量”。

据统计,新时代10年以来,全市已完成成片造林20万余亩,森林抚育80万余亩次,建成省级以上森林公园、湿地公园8处,省级重要湿地5处,建设省级绿美村庄915个、生态文化村3个。同时,常州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绿色通道网络体系,长江、大运河等生态景观廊道建设成效显著。溧阳南山北山、金坛茅山及太湖岸线保护区内,基本形成了稳定的森林群落。

2021年起,常州全面建立管理职责明确、运行机制顺畅的林长制体系,以“造林、护林、用林、活林”为重点任务,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推行市、辖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林长制,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制度健全,追责有力的林业资源营造、培育、监测和保护体系。

近年来,常州高度重视植物资源保护及生态建设,全面完成林木种质资源清查工作,查明野生、栽培、收集、古树四大类林木种质资源共计2612份,涉及98科272属567种。市资规局为此专门组织编制和印发了《常州市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规划》,实施自然保护小区、极小种群保护基地建设,并组织相关专家根据树种特性,编制了《常州市重要保护利用乡土树种建议名录》。

常州还于2022年启动实施森林、湿地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控工作,全力打好外来物种入侵“防卫战”,维护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安全。

(唐文竹 资规宣)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