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说文解词|从“自强不息”里探寻中华民族前进的精神力量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走进《中国智慧中国行》,循着古语的一笔一画,让我们共同开启一段探寻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旅途。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以不同方式强调“自强不息”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说到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

  自强不息,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一种基本精神,也是我们能够应对各种挑战、危机而生生不息的内在精神动力。



  “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乾卦•象传》,全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指生命本性。“强”指强大。“息”由“自”和“心”组成。在甲骨文中,“自”像鼻子,“心”是胸膛。



  “息”是气从鼻入肺再呼出,有呼吸之意,后演变成停息。“不息”即永不停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天道运行不息,四时交替,昼夜更迭,岁岁年年,无休无止。君子应效法天道,自立自强,一直奋进。

  孔子就是中国古代“自强不息”精神的践行者。他孜孜不倦,学而不厌,学思结合,诲人不倦;他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主张,不管遇到什么挫折,从不气馁,从不懈怠。



  对于个体而言,“自强不息”指的是追求强大的主观意愿和行为;对于国家来讲,由弱到强,由强到更强,就需要我们全民族有追求强大的主观意志和行为。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其著作《红星照耀中国》记录下20世纪30年代中国红军长征的一组数字:368天的长征路,有235天是白天行军,18天是夜间行军,5000英里的长征路,平均114英里才能休息一次。翻过18座山脉,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



  在中国革命的历程当中,类似长征的壮举并不唯一。无数中华儿女,以无畏的革命精神,为中国革命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国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体现为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精神特质,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推动中国革命事业胜利发展,成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我们勒紧裤腰带研制“两弹一星”,向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自强自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

  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锐意进取的姿态,不断奋进,中国人的梦想逐一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态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十年来,三件大事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第一就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第二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第三就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我们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可以说,到了新时代,中国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就体现出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精神特质。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现在是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近的一个时代。自胜者强,自强者胜。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不会是一片平坦,中国共产党人有信心、有决心,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