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第二批“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盐城。数十位来自央媒省媒的记者深入一线,寻找盐城高质量发展的“破题之钥”。
“这是东台在全国首创的‘风光渔’立体开发模式,上有风力发电、中有光伏利用、下有水面养殖……”“这是国内第一块固定高潮位候鸟栖息地,被称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样本……”
在东台沿海经济区条子泥湿地,随着工作人员沈丹丹的介绍,采访团成员啧啧赞叹的同时,问题也随之抛出,东台在平衡人与自然、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中,为何有这么多“首创”和“第一”。《新华日报》记者洪叶脱口而出:“你们怎么想到这些模式的呢?”
“‘风光渔’就是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滩涂资源高效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杨敏作为中国节能东台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的代表,在“风光渔”互补产业基地已经工作了7年。“我们公司建设了‘光、渔’,‘风’则是依托国家能源集团先期建设的,现在‘渔’也交给了专业的人去做。”杨敏说,这里2000多亩的光伏水面已经全部承包给了农户,养殖了鲻鱼、虾、蛤蜊等。
利用企业逐利的天性,催生出绿色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叠加效应、倍增效应。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风光渔”立体开发模式应运而生。
条子泥湿地是全球最重要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涨潮时,鸟儿无处落脚!专家的发现引起东台市沿海经济区的重视,他们租下720亩鱼塘进行改造,严格控制水位,使水面和草甸错落有致,让鸟儿在涨潮时多了“歇脚”地。
“湿地保护和发展需要多方合力。”东台沿海经济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吕洪涛介绍,“我们通过‘政府+科研+公益+企业’的合作模式,吸引各界参与进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致力于探索滨海湿地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最优路径。”
在东台领略了盐城的“风劲光华”,采访团沿着海岸线一路向北,继续“追光逐风”。
盐城正泰新能源工厂是江浙沪三地合作、在江苏投资的首个制造业项目。项目位于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致力于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与组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全面满产后,预计实现年开票销售超150亿元。
“为什么这里能成为正泰集团规模最大的外基地?”听完介绍,《光明日报》记者李健提出了疑问。
“在国内,提及光伏产业,就绕不开盐城。”盐城正泰组件厂长张浩解释,“从单个城市来说,盐城的光伏生产规模在全国数一数二。这里已经形成成熟的光伏产业链,像通威、天合、阿特斯在这里都有大量投资。”
原来,盐城一直着眼于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胜势,抢抓新能源装备制造业重新洗牌的契机,着力拉长新兴产业链条,从而实现了从资源开发到高端制造的精彩一跃。
一台风机、数十组光伏,在满足自身用电需求的前提下,90%的绿电供应给周边的企业……在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新能源科创园,布局在园区内的智能微电网项目引起了采访团的兴趣。
“科创园在2016年实现智能微网系统搭建,成为国内首个隔墙售电的‘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园区,可实现年减碳近6000吨。”工作人员陆玲玲介绍,“智能微网是以电力电子技术为核心的小型发配电系统,是将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能源管理系统和输配电基础设施高度集成的新型电网,是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之一。”
随着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推移,盐城没有满足于资源的开发和产业的布局,在绿电、绿能的应用和消纳方面也在积极探索。今年一季度,盐城市新能源发电量74.16亿千瓦时,占盐城全社会用电量的66.9%。
紧接着,采访团来到射阳港经济开发区,“零碳”是这里最热的词汇。“建设零碳产业园,这里有什么优势?”现场有记者发问。
“我们拥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和厚实的新能源产业基础,绿色低碳理念深深融入‘血脉’,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射阳港经济开发区新能源产业园副主任李克宁回答,以风电装备产业为主导的新能源产业全面起势、加速崛起,射阳港经济开发区走出了一条以“风”突破、以“绿”创新发展路径。
节能降碳的前提,是获取真实、精准、及时的碳排放数据。“园区的‘能-碳’双控平台已有雏形,做到‘知碳’‘算碳’。”李克宁说,“接下来将开发上线更多功能,比如碳资产管理、绿电交易运营、认证零碳产品等,将其打造成园区的‘零碳数字大脑’。”
随着采访的深入,精彩故事令人目不暇接。盐城弗迪电池有限公司正加速打造“黑灯工厂”;远景能源射阳基地成为国际权威机构认证的零碳工厂;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目前液化天然气年处理能力达600万吨,可实现碳减排2850万吨。
从波涛滚滚的大海到机械手臂辗转挥舞的现代工厂,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在盐城早已深入人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破题之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