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三堡街“后备厢集市”开放首日,人流量突破1万人次;大运河畔,2000多位市民“行走大运河”掀起全面健身潮;东芝码头内,两节绿皮火车厢停靠“玫瑰车站”,静待5月20日正式开园……
这一幅幅既有诗意又有烟火气的生动画面,是近年来常州钟楼区依托运河两岸自然风光,深入挖掘名人故居、工业遗存、文创非遗等特色元素,致力打造集艺术、创意、研学于一体的运河文旅观光带的真实写照。
挖掘历史文化
打造融合精品
走在京杭大运河钟楼段,两岸自然风光旖旎,工业底蕴深厚,衍生出一段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文旅风华,彰显着古运河的魅力。
钟楼大运河沿线
展开钟楼大运河沿线文商旅融合的规划蓝图,出现在眼前的是“水态、形态、生态、文态、业态”五位一体的瑰丽画卷。区文体旅局局长丁华芬告诉记者,钟楼将通过发掘资源,规划项目,整合力量,吸引投资,以全域旅游为抓手,突出文脉传承、风貌保护、功能提升、产业发展,充分挖掘了解大运河畔历史遗迹和特色文化资源。具体来说,钟楼将进一步加强古运河风光带保护开发,整体谋划建设老西门历史文化街区,谋划恢复大观楼、止园等运河经典景观,推进520玫瑰车站、棉仓油罐公园、西大王庙遗址建设和改造,打造大运河沿线全新文旅空间载体,串联大运河文旅带新轴线。同时,着力推进亚细亚提升改造、大庙弄二期、碧桂园综合体等文商旅新载体建设,构建文商旅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发展高附加值、高渗透性、强体验性的新业态,重塑老城厢文旅空间布局,打造运河都市文化休闲旅游圈。
随着“点”“线”“面”的逐渐完善,大运河钟楼段文商旅融合发展的骨架将变得清晰,内涵也更加丰富。
深植文脉内涵
提升运河魅力
“运河边不仅越来越美,也越来越有韵味了。”家住璞丽湾小区的孔女士,发现家门口的游船码头,热闹的三堡街夜市,文创云集的运河五号,不仅越来越有体验感,也让古老的大运河重新散发出魅力。大运河钟楼段正在成为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文脉集中展示地和承载地。
文创云集的运河五号
为进一步加强对大运河钟楼段文化内涵的发掘研究和对大运河历史文脉价值的梳理总结,钟楼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总体规划融入新一轮城市建设规划,统一运河沿线城市天际线、规划红线和建筑形态规划,精心建设钟楼区大运河文化带核心区先导段,努力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样板区、示范段。
钟楼区重点围绕打造“城市会客厅”“运河文创名区”等目标定位,加强对运河历史文脉的挖掘梳理,打造城市文化旅游IP,着力提升吴文化、江南文化和运河文化的影响力。同时,积极推进大运河文化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主动融入“大运河世界遗产经典游”,推出工业研学游、运河观光游、非遗主题游等具有鲜明钟楼特色的大运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让千年运河文化在穿越时空、融通古今中“活态”呈现、焕发新生。
目前,全市首创的大型沉浸式话剧《织梦运河》已完成创作。大庙弄小剧场、南市河小剧场、三堡街小剧场组成常州文化新客厅,通过描绘大运河畔的名人轶事,构建钟楼立体化的大运河演绎带,加速“剧场经济”效益,提升文旅产业发展,推动“运河文创名区”建设,让文化、艺术、历史以立体鲜活的方式走向观众。
唤醒城市记忆
助力文商旅融合
“盘活老城资源激发活力,钟楼以打造城景交融样板区为目标,力求重现运河名城繁华盛景。”丁华芬介绍,目前在城市更新中,老西门的提升改造亟待提上日程,这不仅有助于推进钟楼“运河文创名区”建设,更将有助于推进老城厢全域复兴,为常州打造长三角文旅中轴提供有力支撑。老西门的提升改造,一方面通过复建大观楼、止园等历史遗迹经典建筑,将典籍里的、文物中的、遗迹上的历史记忆活化起来,提升老西门的文化标识度;另一方面通过持续提升老街老巷的“烟火气”,彰显老西门的文化特色,引领老西门“文脉”的传承与复兴。
烟火气是城市活力度的表现,通过“夜游”“夜食”“夜演”“夜购”等消费业态,钟楼让运河文旅消费更加年轻化、时尚化。在聚集人气的基础上,钟楼将继续打好“文化+旅游”组合牌,深耕“走读老城厢”读城等系列活动,办好首届大运河文旅戏剧周活动,打造“唤醒尘封的记忆”行进式文保剧场项目,使静态的建筑变成百姓热衷的“微度假”休闲歇息地和城市的文化名片。
今年钟楼区还精心策划了“运河慢游,繁华都市亲自然”系列游线。红色研学游线、工业焕新游线、吃货寻味游线,这些精心设计的游览路线让更多的市民和游客深入了解钟楼深厚的文脉底蕴,感受大运河文化的人文关怀、人文风采和文化魅力。
1万人次!5月12日晚,三堡街“后备厢集市”正式开街,当晚,沿街和运河五号创意街区的总人流量超1万人次。今年三堡街后备厢集市要开市的消息传出后,不少摊主都纷纷报名,最终10位摊主成为首批幸运儿,通过抽签拿到准入证,经营种类涵盖甜点、手绘、饰品、宠物等。
(王淑君 钟文体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