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第47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可持续性”即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博物馆承担着实证阐释历史文化、引导价值取向、培育审美情趣的社会责任。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博物馆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推动我国博物馆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随着《博物馆条例》《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出台,我国博物馆相关政策法规体系更加健全,质量评估体系逐步确立,管理体系日益成熟。今年“五一”期间,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共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文博游成为了人们竞相追捧的文旅新时尚。
何以“出圈”,唯有“破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博物馆建设要“注重特色”,提出“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面对规模激增、偏年轻化的游客群体,各地博物馆要深耕文物内涵研究,不断推陈出新、守正创新,主动探索研学社教、沉浸体验、IP授权等多种新业态新模式,创造性激发文物的现代生命力,在讲好文物内涵的基础上推出更多体验型、探索型、收藏型文创产品,以更高品质的服务让游客游有所乐、游有所得,在“大学校”中让游客“把文物带回家”。
“功夫在诗外”,万物皆为媒。随着全息投影、VR、AR、三维影像等科技力量的注入,数字博物馆、文博纪录片、文物表情包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国家宝藏》“圈粉”无数、“唐宫夜宴”火遍全网、《只此青绿》惊艳刷屏……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纷纷走上“云端”,真正地“活了起来”,变得有颜、有料、有趣、有用,走进大众心里。“文博热”不仅仅是一次流量变现的机会,更要考虑如何全面为群众服务,打造更多可观可感的文化空间,让群众目光所至,皆是城市印象、文化记忆,满足群众的文化“寻根”需求,为美好生活增色添彩。
知其所来,明其将往。每一件文物都记录着一段厚重的文化传承,各级各类博物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动历史资源与现代生活相融合,让“文博热”久久延续,让文物背后的故事走向大众,让文化遗产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王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