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5月9日拍摄的厄立特里亚首都阿斯马拉一隅。新华社发
【记者连线】
应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厄立特里亚国总统伊萨亚斯·阿费沃基于5月14日起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厄立特里亚(简称“厄特”)独立以后就立即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30年来,中厄在战略、农业、矿业、卫生、基建、新闻等领域合作硕果累累。在中国驻厄特使馆帮助下,记者日前在阿斯马拉采访了厄特外交、新闻、农业和卫生等四大政府部门负责人,他们普遍认为厄特与中国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厄中合作取得了不少成果,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美好。
外交部长:厄中关系具有战略性
厄特外长奥斯曼·萨利赫认为,1993年独立后,作为国际社会一员,厄特与中国及西方国家都保持合作关系,但目前与美国关系恶化,与中国关系发展良好。“我们认为继续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非常重要,因为这意味着公正,厄中都是为自由和独立战斗的国家中的一员,厄中关系具有战略性。”
今年是厄中两国建交30周年的高光时刻,30年来,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人文领域保持友好往来和密切合作,两国在众多层面相互支持。奥斯曼指出,中国在非洲大陆有很多投资。中国是真诚地在帮助非洲大陆发展,比如帮助非洲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工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中国也准备在厄特进行资源开发,“我们非常欢迎基于双边平等的投资项目,这将带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
在谈到伊萨亚斯总统访华时,奥斯曼指出,伊萨亚斯总统上次对中国的国事访问是2005年,我相信18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伊萨亚斯总统访华将是一个高光之旅,将与中国领导人就很多议题交换意见,厄特经济发展是重点议题,这包括厄特需要发展的工业、能源、农业、贸易等。第二个重要议题是非洲的和平与稳定,因为整个非洲都需要和平和稳定。
新闻部长:需加强两国新闻交流与合作
新闻部长耶麦尼·梅斯克尔表示,世界上没有一个统一的用于发展的万能之法,也不存在一个发展的最好模式。每个国家都需要从众多国家的发展经历中学习经验,每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更需要契合自身国情。“厄特和中国在发展道路中有相似的经历,两国关系正在健康发展,潜力巨大,合作领域广阔。”
两国媒体长期以来保持良好联系。几年前,耶麦尼曾和中国媒体负责人进行会晤,广泛讨论了合作可能性,但没涉及具体项目。目前,厄特政府正在跟中国企业磋商在厄特落地数字电视项目,计划数字电视开播第一阶段,开通八个频道,混合使用高清视频和标清视频。厄特希望与在国际问题上持相同观点的中国等国家加强交流与联系,建立新闻交换机制,“这有利于我们获得更多准确信息”。耶麦尼说,厄中新闻媒体领域合作将有利于丰富厄特的新闻报道内容,拓宽厄特民众了解国际问题的渠道。
农业部长:厄中农业合作十分强劲
农业部长阿雷费恩·博尔赫称,当前厄中农业合作十分强劲。首先,雨季是厄特主要的农耕时期,中国农业专家一般在雨季前到达厄特,这样专家就能在雨季指导农民进行种植。其次,厄中农业合作更加契合厄特需求。比如,目前农业合作聚焦三个领域:一是帮助厄特发展水果种植,特别是苹果的种植,通过传授嫁接技术来提高水果的产量和品质;二是帮助厄特发展豆类种植;三是帮助厄特种植油料作物。
谈到未来合作时,阿雷费恩表示,目前厄中农业合作仅限于本地规划出来的示范基地,还处于小规模实验阶段,未来将扩大示范规模,切实让每个农户受益。厄特也从中国引进中国灌溉技术和农业机械,不过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一旦试验阶段获得成功,将扩大应用规模。中国农业现代化取得了重大成功,不仅能满足国内14亿多人口的温饱,部分农作物还能出口。“厄特是一个人口不多的小国,因此在中国的帮助下,厄特不仅将能保证本国人口的粮食安全和饮食营养,还可能对本地区其他国家出口部分农产品。”阿雷费恩说。
卫生部长:卫生领域合作非常紧密
“厄中在医疗领域合作非常紧密,我们也受益匪浅。”卫生部长阿明娜·努尔侯赛因介绍,厄中合作有历史渊源。独立前,厄特就与中国保持交流,伊萨亚斯总统曾在中国学习生活。现在中国对厄特的发展也有很大支持,特别是在专业人才领域。比如中国援厄医疗队,他们对厄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另外,中国也向厄特提供医疗设备。奥罗特医院扩建得到了中国慷慨援助。“通过扩建,我们可以建立和引进更多的科室,来满足患者需求。我们也派了不少本地医务人员前往中国学习培训。不久的将来,我们还将在奥罗特医院建立中国医疗中心。”
阿明娜还表示非常希望引进中医诊疗,“针灸是我们需要的一种诊疗手段,能辅助治疗很多疾病,对病人是利好。所以,我们希望中国援厄医疗队能就包括中医在内的诊疗方法对厄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在谈到未来联合制药的可能性时,阿明娜说,因为厄特自己生产的医药产品只能满足国内30%的需求,所以非常希望扩大生产能力。中厄合资建立药厂,对于帮助厄特实现医药产品自给自足方面意义重大,一方面通过技术转移,让厄特掌握相关生产技术,另一方面也能培养一批相关领域的本土人才。
(本报亚的斯亚贝巴5月14日电 本报驻亚的斯亚贝巴记者 王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