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为青少年埋下更多自信的种子

新时代的青少年长什么样?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答案。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我们的教育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同时也不摒弃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道路上,需要更多青少年由“生力军”转变成“主力军”。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作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才能让他们昂首阔步、奋勇向前,接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接力棒。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国家、民族不懈奋斗的史诗,就是面向青少年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学校课堂是主阵地、主渠道。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价值意蕴,从“懂自信”到“讲自信”,当好“四有好老师”,做“四个自信”的践行者、传播者。在讲深讲活思政课教材课本的同时,各学科都要积极挖掘“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等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时代变迁,在新旧对比中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爱党爱国的朴素情感、对国家的制度自信便会油然而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孩子们文化自信最深厚的动力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学校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比如,语言课教学有关传统节日的古诗时,可以拓展延伸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内涵;数学老师在教圆周率的知识时,可介绍祖冲之的成长故事及其对数学作出的贡献等。课程之外,弘扬传统文化还需润物无声之功。通过在校园布置与学生年龄认知相适应的诗词名句、开展丰富多彩的团队主题活动,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培养孩子们的“四个自信”,还要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孩子们的生活。推动形成家校社共育机制,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鼓励青少年及其家长到社区报到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美化社区、清洁绿化,亲子联谊、跳蚤市场,敬老助老、关爱自然……在一次次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孩子们自己实践、感悟、体会,自己得出认识、结论,自己进行价值建构,潜移默化地推进他们对“四个自信”的感受,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由此成就更好的自己。

  青少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少年向上,则国家向前。在拔节成长中让广大青少年坚定“四个自信”,更能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蒸蒸日上。我们期待,也坚定相信,每个春天的耕种,终会迎来秋天的收获。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