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平稳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从“出海抢单”到“跨域抢人”,各大区域经济板块纷纷放出“大招”。在长三角,各地“新春第一会”上传递出全力拼经济、抢抓开门红的强烈信号,更是迅速吸引全国关注。
春回大地,奋进中的长三角,展示出太多高光时刻——
GDP总量约占全国四分之一,进出口总值占全国三分之一,41城全部越过“千亿线”;县域经济领跑各类“百强县”榜单,昆山更是成为全国首个GDP突破5000亿元的县级市;“轨道上的长三角”“链上长三角”频频提速……
通则畅,稳则进。把发展放在首要任务,2023年,新局已开,长三角如何全力拼经济?还有哪些“奋进之曲”值得期待?
热度更盛:奋进力量渊渟泽汇
“一核两带”全域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2.3万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2.69万亿元,以占三省一市不到2%的区域面积贡献了近10%的经济总量......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启动建设两周年之际,3月1日,2023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工作现场会在上海举行。会上,虹桥品汇·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与江苏苏州、浙江嘉兴、安徽合肥的3家分中心进行深化合作签约。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是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承载地,也是苏州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支点,是苏州‘家门口’的重大发展机遇。”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庆文在会上交流时说,全面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苏州将大力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建设,积极复制推广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政策经验,加速沪苏同城化进程。
从苏南长江口经上海市域一直延伸到杭州湾北岸,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总面积达7000平方公里。2021年2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由国务院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擘画出一幅“大虹桥”“一核两带”宏伟蓝图。
目前,《总体方案》明确的104项重点任务已落地100项,明确的29项政策措施已落地26项;嘉昆太协同创新圈、金山—平湖长三角科技城等一批依托毗邻区、聚焦产业链的合作平台,正成为深化区域合作重要抓手;沪苏湖铁路、通苏嘉甬铁路等一批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已实现开工。
对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而言,2023年是全面发力之年,也是“新三年”的起步之年。
这段时间,示范区“先声夺人”,释放出多个“重磅消息”——
先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正式获批。这是我国跨省域统一规划管理体系的重要制度创新成果,是首部经国务院批准的跨省域法定国土空间规划,对推动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按照《规划》,示范区将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推进跨区域一体化空间协同治理。
再是亮出2023年“施工图”:将深化拓展一体化制度创新,加快形成更多富有含金量、具有复制推广价值的制度成果。例如,今年将积极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同打造数字长三角实践引领区,推动苏州南站科创新城、嘉善祥符荡创新中心控详规划批复,推动青浦复旦国际融合创新中心、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一期等一批项目实现开工,进一步完善示范区理事会—执委会工作机制研究编制示范区新三年(2023-2025)行动计划,研究编制新一轮示范区重大项目三年行动计划等。
而作为示范区新基建的重点项目,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智慧大脑(一期)前不久正式上线运行,苏浙沪两省一市242项数据资源得以汇聚,18条数据链路得以打通,为今后一体化的推进提供了新思路。
热力更旺:创新源泉汩汩滔滔
在G60高速公路边上,一片绵延1.5公里、名为G60科创云廊的大型建筑让人过目难忘,它不仅是上海科创的“新地标”,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光带”。
自2016年在上海松江启动建设1.0版,到2017年升级为连接沪嘉杭三地的2.0版,到2018年G60高速公路、沪苏湖高铁、商合杭高铁沿线九城携手共建3.0版,再到2019年“持续有序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被写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G60科创走廊正式上升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
一条G60,蜿蜒长三角。在这个生机盎然的早春,G60科创走廊再迎大发展:随着顶板最后一方混凝土成功浇筑,位于松江区的“长三角G60科创之眼”一期项目1号楼、9号楼主体结构于日前顺利封顶。今年,“长三角G60科创之眼”一期计划实现全部结构封顶,有望再造千亿级科创地标,与G60科创云廊遥相呼应,成为长三角科创高质量发展新的“爆点”。与此同时,在合肥举行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工作交流会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正式揭牌,该平台将进一步加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加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赋能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质量一体化建设。
让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开足马力,新的一年甫一“张弓”,长三角各地就锚定“跑”得快、“融”得深,厚植创新沃土。
在南京,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联合中科南京信息高铁研究院、中国移动、鹏城实验室现场共同启动算力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合作;在杭州,从今年开始,每年将组织100名以上院士专家,携带1000项以上最新科技成果,向杭州1万多家科技企业推介并对接创新项目需求,加快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在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提出钙钛矿太阳电池新结构方案,有望在传统晶硅太阳电池之外提供新的低成本高效率光伏方案。
2月15日,科技部等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结果显示,南京、杭州、苏州、合肥跻身前10强;同日发布的“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长三角41城中有31个上榜。
而在全球“灯塔工厂”132家最新名单里,长三角区域17家入选,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江苏共有9个工厂加入该行列,长三角领先;苏州入选的工厂达6家,居全国第一。“‘灯塔工厂’群体优势的背后,代表的是江苏在全球制造业网络中重要的中坚力量。截至目前,世界五百强企业中有近七成在江苏建设生产线。”江苏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张华评价,高质量科教资源和一流营商环境,使我省成为全球制造业巨头落子布局的重要目的地,“灯塔工厂”最大效率汇聚各类生产要素,持续助力传统制造业的迭代升级。
热念更切:长三角人满怀期待
重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稳定器”,带着长三角2.35亿人对发展的热切期待,今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对重大项目建设的态度一致:“赶前抓早”。
作为上海春节后的起手式,2023年上海市重大工程安排正式项目191项,涉及总投资约1.7万亿元,其中年内计划新开工项目15项,建成项目26项,全年计划完成投资超过2150亿元,比2022年计划数增长7.5%。同时,安排预备项目48项。
2月2日,江苏省重大项目建设动员会召开,要求纵深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扩大有效投资,为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提供坚实支撑。纵览本年度江苏省重大项目清单,共安排实施项目220个、储备项目45个,年度拟投资5670亿元。其中,产业项目180个、创新载体项目5个、民生保障项目6个、生态环保项目7个、基础设施项目22个。为力争实现上半年开工率75%、9月底前全部开工的目标,当前不少重大项目已如期开工、加快建设。
2月20日,安徽省2023年第一批重点项目清单正式对外发布。这是安徽“分秒必争看开局”的一项重要部署——推动项目快建设、快竣工、快投产。
2月21日,浙江省委、省政府举行2023年第一季度全省扩大有效投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进一步向全社会发出“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强烈信号。此次,浙江省集中开工268个重大项目,总投资6808亿元。
一边是重大项目“拔节生长”,另一边,招才引才市场同样热闹,“新长三角人”规模不断壮大,这反映出:对长三角发展潜力、成长空间拥有良好预期。
自1月28日以来,杭州市、苏州市、无锡市、湖州市等多座长三角城市通过包机包列包车等多种措施,远赴千里之外全力招工引才。与此同时,安徽、江苏北部等传统人口流出区域也在大力推动本地人“留在家门口就业”。
上海社科院日前发布题为《长三角地级和县级城市青年友好程度比较:从人口流动视角》的报告结果显示,在除上海之外的40个地级市中,杭州、苏州、南京、宁波、无锡、合肥、南通、绍兴、嘉兴和常州位列前十。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长三角青年和人才友好城市课题组”负责人钱运春分析指出,长三角除上海之外的40个地级市,在吸引人才方面,呈现出明显的集团性发展特征。
人才是第一资源,对长三角而言,随着高质量一体化向更深处迈进,可以预见,大量中高端人才和劳动力将持续,但区域间的差距较大,也仍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
“乘坐‘奋进号’列车的旅客,欢迎您到‘长三角站’,这是一辆开往春天的列车。”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建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