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必经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加快建设农业强市是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农民富是本质,必须更大力度鼓起农业从业人员“钱袋子”,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全力打好强村富民“组合拳”。
徐州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强市建设的中心任务,大力推进产业、就业、创业、物业“四业”富民,让农民群众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放眼徐州乡村,一片清翠待春风,在这广袤土地上,正恣意描绘着共同富裕的图景,澎湃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无限活力与激情。
特色产业“夯实”共富底气
日前,记者在邳州市土山镇李庄村养殖基地看到,硕大的养殖池底部覆盖着黑色薄膜,池里养殖着数万尾鱼苗,工人正给鱼苗喂食;温室外,新扩建的成鱼池,也已挖建完成。“现在有2个温室大棚和2个在室外养成鱼的池塘。其中,1个池塘大概投放10万尾鱼苗,根据现在市场行情,一年卖成鱼盈利约14万元,卖鱼苗可以盈利3万元左右。”土山镇李庄村党支部书记陈辉刚兴奋地告诉记者。
村集体有钱了,村里硬化了道路,修建了公厕、文化广场,一项项看得见、摸得着的“红利”,让村民日子越过越美。“我们已经带动10户村民加入养殖,扩大养殖规模,共同把李庄村黄骨鱼品牌做起来,让致富路越走越宽。”陈辉刚说。
在车辐山镇山南村上海外延蔬菜生产基地的大棚里,绿莹莹的黄瓜挂满了枝头。“一个大棚十天可以收一茬,每一茬大约收获3000斤,效益还是很好的。”种植户刘汉潮说。
据了解,车辐山镇山南村从2009年开始发展设施农业,经过十多年,目前已经形成占地面积2600亩的上海外延蔬菜生产基地。承包户大多是山南村村民,蔬菜品种以黄瓜、茄子为主,年产各类果蔬1.5万吨,棚均收益10万元左右。这里也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邳州市聚焦富裕富足,全力推动富民增收。持续做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新发放小额贷款3.3亿元,帮扶7549名低收入农户发展产业项目。优化农民就业环境,引导农民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强化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28.1元,增幅6.8%。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智慧农业等规模经营项目,形成了“公司直接经营”“内股外租经营”“公司﹢集体农业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联营”的多种有效经营模式,促进农民和集体双增收。
产业集聚“筑牢”共富基石
大许镇是传统的农业镇,在铜山“两带四区”的农业发展布局中,找准了发力的方向。这几年通过不断培育壮大江苏农爱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徐州爱迪食品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大许镇形成了大蒜产业集聚,优质大蒜种植面积超5万亩,不仅进一步拓宽收购、销售等渠道,也为群众解决了大蒜销售问题。
单集镇这几年靠着龙头企业、重大项目的带动,也走出了特色发展之路。铜山区统筹各项目村集体帮扶资金,委托江苏铜山牧原农牧有限公司建设标准化生猪养殖场。项目建成后,猪舍产权归各项目村集体所有,铜山牧原承租运营并在每年10月31日前按照年均10%的收益率进行分红,促进了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增收。
富民强村之路,铜山还将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今年,铜山围绕‘312’产业,加大一二三产招商,紧张快干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增加工资性收入;鼓励农民发展电商、民宿等乡村特色产业,增加经营性收入;大力发展股田制、物业、商贸等新型集体经济,实现村集体稳定增收。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加快实施年度投资27亿元47项民生实事工程,持续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养老、托育水平,满足多元化多层次公共服务需求。健全帮扶救助体系。落实低收入人口动态发现更新制度,持续开展‘走转惠’行动,确保兜住兜准兜好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铜山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产业园区“撬动”共富杠杆
2月9日下午,位于新沂市高流镇食品产业园内的麦湾湾食品有限公司车间内,食品搅拌机嗡嗡作响,工人在操作线上紧张忙碌着,车间内散发着浓浓的奶香。现场的企业负责人黄经理告诉记者,公司占地面积15亩,建设3栋标准厂房,于2022年3月开工建设,12月底建成投产,总投资5000万元,是一家现代化、智能化的烘焙食品生产企业,可生产欧包、蛋糕、曲奇饼干等1000吨烘焙食品,年产值可达2000万元,带动农民就业100余人,带动粮食种植户20余户,带动相关农业每年产值增收500余万元。
食品产业园是高流镇高流村近年来建设的产业类项目之一。据高流村党支部书记刘佰发介绍,近几年来,高流村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物流运输、花木种植、果树种植、食品加工等产业,农民收入、村集体收入节节攀升。
2022年,新沂市整合财政衔接资金5400万元,建设32个产业类项目带动村集体发展。招引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农产品深加工项目15个,纳入省级农业农村重大项目44个,其中“加、新、高”项目37个,项目数量和质量较往年有大幅提升。2023年,新沂市进一步发挥好经营性帮扶项目的带动作用,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形式,让农民更多分享增值效益;瞄准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100强以及中国粮油、畜牧、水产等专项10强龙头企业,招引5000万元以上农产品深加工项目10个以上;切实做好村企联建工作,加强进城入厂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民工在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就近就地就业,提升实质性工资收入;强化村组干部致富带富能力提升,加大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培育和扶植力度,拓宽增收眼界和路径,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传统产业“激活”共富动力
草莓是贾汪区久负盛名的传统产业之一,“耿集草莓”远近闻名。近年来,随着不断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升级,2022年底,贾汪区耿集镇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
种苗是草莓产业链的源头,种苗的好坏牵动着整个草莓产业链。近几年,贾汪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陆续招引来了徐州安耕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徐州龙德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种苗繁育,为种植户源源不断地提供高品质的脱毒苗。“今年全部购买了脱毒苗。”50岁的郑尊亮种了16亩草莓,目前正值第二茬草莓上市期,正在大棚内忙碌的他表示:“现如今,大家对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尽管一株脱毒苗要3.5—5元,但综合算下来,还是值的,一亩地能赚3万—5万元。”
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民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贾汪区持续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行动,202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仅靠草莓交易市场和光伏发电项目,村集体一年能增加20万元收入。”2月8日,贾汪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郑庄村党支部书记郑辉表示。2016年,郑庄村依托扶持资金、社会资金建起16000平方米草莓交易市场。同时,利用草莓交易中心的钢结构大棚,在上面建起光伏发电项目。作为贾汪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率先发展草莓种植业的乡村,郑庄村在13年间,让村民腰包“鼓”了起来 ,村集体经济也“壮”起来,2022年2月更是被评为全省“共同富裕 百村实践”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案例。目前,全村共有草莓温室大棚2000余亩,去年村集体收入达到66.5万元。
村集体经济“赋能”共富家园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村级自身“造血”功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睢宁县凌城镇凌闸村通过整合老校舍等土地资源,解决了老校舍相关遗留问题,并联合当地电商老板新建3000平方米标准厂房,解决30余人就业问题。
凌闸村从自己招商、出地,到镇政府出资建设厂房,促使徐州织乎家居用品有限公司成功落地,解决了该村及周边兄弟村90余人的就业问题。
这两个项目的落地,不仅让凌闸村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这几年,村集体增收的收益陆续投入到村人居环境整治中,铺设了‘户户通’道路800余米,建设游园4个,架设路灯230盏,5个组铺通了污水管网,村庄公共设施建设逐渐完善,村民居住环境大幅改善,每一位村民都享受到了发展集体经济的好处。”凌闸村党支部书记陈猛表示,2023年,凌闸村将重心放在发展特色农业上,开展艾草种植,结合“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就地就近解决群众就业问题。
“要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鼓励村集体盘活闲置土地、空置房屋等低效资产,改变前店后厂‘小而散’的发展困局,真正实现乡村产业的高层次升级,促进村集体经济持续增长。常态实施‘家门口就业’工程、‘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行动,不断拓宽‘四项收入’增收渠道,让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来越红火。”睢宁县委书记高建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