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卫星瞰高质量发展 | 一抹青绿绘新颜

万物复苏,拂面微风送来了春的讯息。自小就在天津市津南区双桥河镇长大的天津联民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连敏来到田埂边,为开春耕种做起了准备。深吸一口清爽的空气,王连敏脸上满是欣然的笑意。

“从前农田周围小型加工厂、建材厂星罗棋布,出入往来常常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村旁的排水河黑臭不堪,路过时总得捂着鼻子。”王连敏回忆说。

卫星拍摄的绿屏·双桥河湾对比图。

就在几年前,天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的区域还曾是农村污水横流、工厂浓烟直冒。粗放的发展模式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也制约了高质量发展的空间。

有舍才有得。2018年,天津划定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区,开展水生态环境治理、整治取缔“散乱污”企业,持续释放生态“红利”。

“津南区约85%的面积都在绿色生态屏障范围内,最初有人不理解为何舍弃这么大一片发展空间,担心影响经济效益。”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张雪峰说,随着绿色生态屏障的建设,大家逐渐看到了“阵痛”过后的长远成效。

游客在天津绿色生态屏障内骑行。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治理“钢铁围城”“园区围城”,加快造林绿化与生态修复……绿色生态屏障区划定后,区内河流逐渐由污转清,田地里的景色更是大不相同。

“消失多年的河蚌、白条鱼等重新出现在了水渠中、河流里,养虾养蟹的村民也越来越多。”天津市津南区双桥河镇小营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金利笑道,漫步田间,有时还会与流连的候鸟不期而遇,充满野趣的生态画卷近在眼前。

“生态修复成效最直观的衡量标准就是看野生动物是否愿意到这里繁衍生息。”谈起目前区内的候鸟、珍稀保护动物,津南区农业农村委员会林业科负责人李焕如数家珍。“天鹅、灰喜鹊等40余种野生鸟类在这里安家,狐狸、黄鼬等10余种陆地野生动物也时常‘现身’。”

卫星拍摄的绿屏·辛庄湾对比图。

数据最有说服力。自2018年以来,津南区新增造林绿化面积6.4万亩,共栽植乔木、灌木312万株,花草地被和水生植物70余万平方米;启动实施190多项工程,初步实现了屏障区内蓝绿空间占比达到65%的目标。

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二级巡视员范树合说,这片绿色生态屏障带来了城市名片价值、绿色引领价值、生态环境价值与乡村振兴价值。“不仅起到了‘净化器’‘加湿器’等作用,更让全面修复治理的生态环境成为吸引高质量产业聚集的良好品牌。”

打破传统旧思路,“赛道”转换天地宽。生态底色“提亮”更使区内经济发展随之“提速”,促使产业转型升级、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

在已成为绿色生态屏障内特色板块的小站田园生态区,一度因水流枯竭污染而停种的小站稻重回田野,耕种的农歌再响田间。每年秋季,总有不少游客“闻香”而来,“打卡”稻浪翻滚、稻谷金黄的丰收画卷。

天津市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加林介绍,节假日里,会馆村小站稻核心种植区日均接待游客6000余人。

“近年来,村民的米袋子、钱袋子都鼓起来了,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3万元提升到了2.8万元。”郑加林说,村里还在谋划开设一批农家院,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稻浪、听蛙声。

卫星拍摄的绿屏·葛沽湾对比图。

如今,津南区已成为天津首个林业碳汇项目试点区,项目试点区内2.7万亩林地预计可在20年计入期内吸收二氧化碳当量25万吨、实现创收750余万元。

“通过优化提升林地结构,绿色生态屏障的碳汇储量潜力不断提升,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注入了绿色动力。”范树合表示,目前屏障带来的生态效益已经初步显现。     

风物长宜放眼量。“建设绿色生态屏障使我们走上了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光明大道,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发展后劲。”天津市津南区委书记王宝雨说,“我们将精心建设天津‘绿谷’,发展文化休闲、生态康养等产业,加快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贡献力量。”

监制:钟昊熹、齐慧杰、王建华、刘元旭

统筹:于卫亚、程瑛、邵香云、曹晓轩

记者:刘惟真

遥感与数据支持:曾迎迎、谷宁、郭超、王宇

编辑:缪异星、李茜

海报制作:方金洋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华社天津分社联合出品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