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江苏盐城:解码乡村振兴,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

近日,在省2022年度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盐城再次荣获设区市综合排名第一等次。这是盐城市连续第三年获此殊荣。回首三年,全市上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用一程程奋斗、一季季丰收,交出“三农”发展优异答卷,谱写乡村振兴崭新篇章。

勇担使命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重申了“三农”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盐城农业体量大、农民数量多、农村地域广,是长三角中心区唯一农业总产值超千亿元的城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使命如磐、责任在肩。

市委、市政府坚持将“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与省农业农村厅签订共同打造盐城农业强市合作框架协议。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每年数十次研究部署“三农”工作,开展乡村振兴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奖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开展专题调研指导。市人大常委会在全省率先构建乡村振兴“235”监督工作机制。市政协围绕发展农村电商议题举办民生论坛。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年底述职评议机制,每季度召开高质量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解决重大问题。

制定出台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振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产品品牌提升等系列配套政策,广发人才需求榜单,举办农业农村政银企对接活动、长三角乡村振兴创新发展论坛,从财政金融支农“盐十条”,到培育农村人才“百千万”工程,再到全市农林水支出预算逐年增加,三年来,盐城勇担使命,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决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打出“组合拳”、画好“同心圆”,形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合力。

勇挑大梁

稳产保供贡献突出

连续8年超140亿斤,粮食安全贡献度全省第一,是这个产粮大市为全省勇挑大梁交出的厚重答卷,也彰显了端牢“中国饭碗”的盐城力量。

140亿斤是什么概念?超过浙江省近20亿斤,在全国地级市排第13位,在全国南方农区(淮河以南)排第一位。全国每一百斤粮食中就有一斤产自盐城,盐城一年粮食产量可满足5000多万人口粮食年消费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首先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问题。

盐城在全国设区市中率先研究制定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全市农作物常年繁制种面积80万亩,总产量32万吨,占全省半壁江山。同时,坚决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大力推进“吨粮田”建设,2022年完成78.5万亩国家项目,建成高标准农田示范区27个,累计建设规模全省最大。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从2020年占全省的17.2%提高到2023年占全省的22.3%,高标准农田贡献率全省第一。并且自加压力,通过市县财政投资、新型经营主体投资等方式筹资建设高标准农田,2021年自建62.58万亩,2022年自建21.5万亩。

粮食之外,重要农产品保供也是不遑多让。10.3万亩绿色蔬菜保供基地加快建设,年度生猪存、出栏和水产品产量均列全省第一,长三角的“菜篮子”越拎越稳。尤其是上海疫情防控关键阶段,在全省率先开通农产品直供上海专列,创新试行“公铁水”联运,连续两个月平均每天发往上海农副产品1500多吨。

勇立潮头

现代农业链式发展

节后春运繁忙,上海虹桥站内人流如织,“九龙口大闸蟹”冠名的和谐号列车呼啸而过,每日68个车次覆盖江浙沪皖。

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离不开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盐城鼓足勇立潮头的志气、争先进位的勇气,科学谋划、大胆实践,奋力擘画现代农业发展新蓝图。在全省率先研究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农业全产业链的实施方案》,重点建设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经济林果、规模生猪、现代禽业、特色水产、海洋生物等农业全产业链,通过高位谋划“建链”、产能提升“稳链”、龙头培育“强链”、融合发展“延链”,加快构建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的现代化农业全产业链。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粮食、生猪、蔬菜、家禽、水产、林果等六大百亿级产业链全面起势,粮食等14个大宗农产品产量和规模稳居江苏第一,全市链上列统的200家规上企业开票销售超370亿元,增幅11.6%,新增省级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典型县1个。新办千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119个,其中亿元以上加工项目26个,农产品加工业产值预计达3500亿元。休闲农业综合收入、农产品网上销售额保持高速增长,分别达211.04亿元、250.06亿元。农产品公用品牌框架成功搭建,全市9大重点产业联盟成立,“一品一牌”“一市一品”加快推进,射阳大米品牌入选全国农业品牌创新发展典型案例。

链式发展,积厚成势添动能。盐城以特色产业示范、重大项目招引、区域品牌提升、跨界融合发展为抓手,不断延伸拓展传统农业的纵深和边界,推进农业产业向集约化高效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质效提升、优势凸显,交出了一份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答卷。

勇拓新境

和美乡村宜居宜业

大年三十,盐都区学富镇蒋河村新型农村示范社区里,王军一家忙得不亦乐乎,烧团圆饭、挂红灯笼,四世同堂喜气洋洋。“搬进新房一年多,住得非常舒心,环境好、配套全,家里人做工还不用跑远。”提起新居,王军赞不绝口。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和美乡村是美丽宜居乡村的“升级版”。近年来,盐城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主动抬高目标,积极探索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在优化乡村形态、提升人居环境、建设基础设施、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上持续发力,乡村建设提档升级、成绩斐然。

仅2022年,盐城各地就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514个,新改善农民住房2.1万户,新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5个、传统村落14个,认定数量全省第一。盐城还编制全市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带)规划,引领特色田园乡村、传统村落、农房改善项目等串点连线成片,努力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品质”。

人居环境向美而行。创成省级生态宜居美丽示范区1个、示范镇4个、示范村71个。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高质量完成农村户厕改造2.46万户,提前完成26个行政村整村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

乡村面貌有效改善,乡村颜值明显提升,乡愁乡韵乡风共融共生,在建设和美乡村的道路上,盐城正勇拓新境、勇毅前行。

勇创佳绩

富民强村卓有成效

行驶在黄河故道片区省道327滨淮镇境内,道路两侧连片的种植大棚映入眼帘。1500多亩葡萄基地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

打造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让黄河故道119公里沿线镇村由“发展洼地”蝶变为“幸福高地”,是盐城坚定不移推进富民强村的代表性工程。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富民强村之路走深走实,共同富裕的成色才会更足。为此,盐城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突出抓好薄弱地区帮促,不断优化创业就业环境,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扎实推进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

实干见实效。黄河故道片区八大类80个乡村振兴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0.45亿元,全市集体领办农场、合作社、社区服务公司累计超500家,11个村入选全省“共同富裕 百村实践”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案例。2022年,全市集体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上的村达96.5%,50万元以上的村达46.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6.7%,继续超过城镇居民收入。

实干生创举。“小田变大田”改革做法入选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典型案例,改革成果刊发在中央改革办《改革情况交流》、农业农村部《农村改革动态》,得到国务院领导批示。3个省第四轮农村改革试验区顺利通过中期评估,获省农业农村厅高度评价;在全省率先出台补助实施方案,探索粮食类家庭农场主补充养老金制度;乡村互助医疗试点有序推进,补助工作全面启动……盐城农村改革创新不断、运笔不辍,正把共同富裕的美好图景一笔一画描绘成幸福实景。

勇当先锋

党建赋能乡村善治

新春“第一会”,村里也要开。通过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推动基层治理效能提升,将乡村发展同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力结合,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引领示范作用。这是全国文明村、国家民主法治示范村——泾口发展的秘诀,也是盐城“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2022年11月,盐城召开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发展大会,出台“1+6”系列政策体系,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实施意见》为统揽,以《盐城市村干部专业化星级管理办法(试行)》《盐城市百名菁英“强村行动”实施办法(试行)》《关于鼓励村党组织创办集体经济项目的实施细则(试行)》《关于加强党建引领快递进村、产品出村的实施意见》《盐城市乡村党群服务综合体建设标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责任清单》等6个配套文件为补充,夯实组织、人才、物质“三个基础”,形成整体“打法套路”,释放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乘数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深入推进乡村善治,建设和谐稳定幸福乡村,盐城敢为人先、实招频出。多角度探索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村集体经济充分发展的“1+4+1”乡村治理“盐城路径”,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等乡村治理经验模式……

新年伊始,“中国好人”、基层民警孙益海走进郭猛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为乡村振兴助力,吸引党员干部、群众代表60余人参加。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有序乡村新风尚,盐城依托全市234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面铺开文明文化工作,让文化活动融入村民生活,让文明新风吹遍角角落落。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