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到2022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19.18亿亩耕地超过一半是高标准农田。2023年我国将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4500万亩、改造提升3500万亩。(1月16日 人民日报)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到14亿人口吃饭问题的耕地保护好。不仅要用“长牙齿”的硬举措确保耕地数量,更要用高标准建设来提高耕地质量,真正做到“藏粮于地”。据了解,高标准农田主要表现在“三高”,即农田质量高、产出能力高、资源利用效率高。当面对旱涝灾害时,高标准农田抗灾能力更高,能够实现旱能浇、涝能排,高产稳产,旱涝保收。
人不负地,地不负人。让“粮田”变为“良田”,不仅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有了“聚宝盆”,也能有助于产出更多好粮,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当前,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奋战”正酣。在四川眉山市洪雅县中保镇联合村,一条新修的机耕道穿过田野,农田里挖掘机来回穿梭,施展长臂平整土地;在贵州清镇市卫城镇栽江村,以往“冬歇”的广袤田野,如今一派繁忙,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挖掘机和混凝土搅拌机……从平整土地到改良田型,从培肥地力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高标准农田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夯实“耕”基。
“三分靠建,七分靠管”,高标准农田要建好更要管护好。面对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制度办法。江苏南通坚持“建管用养”新理念,出台《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高水平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化整体推进示范区;山东禹城市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实行“网格化”管理,确保每条路、每个机井都有人负责;江西赣州市赣县区则与保险公司携手推进高标准农田“科技+保险服务”,开发“田管家”智慧高标监管平台,农田出现问题,拍照一键上传便有专人服务……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明确了管护责任和具体要求,保障了管护资金来源渠道,逐步建立健全了多方参与、责任明确、协调顺畅、保障有力的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做到“建成一亩、管好一亩、见效一亩”。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我们要始终保持危机意识,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不断巩固和提升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只有把高标准农田建好、管好、用好,才能牢牢端稳中国人的饭碗,让幸福感、安全感装满人民心田。(茅晋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