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
作者:袁铭嵘(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创作“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现实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创作方法,更是一种创作精神。近年来,文艺工作者秉持“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与时代同心同向同行”的创作理念,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一批有温度、有筋骨、有力量的作品既叫好又叫座,既记录了伟大的新时代,又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既构筑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又实现了对中国式现实主义美学的开拓与创新。
电视剧《人世间》里爱党爱国、拼搏不息的建设老工人周志刚,敦厚善良、坚韧不拔的平凡人物周秉坤等一个个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共同编织出跨度50年之久的时代画卷;《山海情》中坚忍倔强、敢于挺身而出的马得宝,坦然面对、眼中有光的水花等,一颗颗鲜明鲜活的人物心灵展现了西海固人民和扶贫干部坚持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图景;《在一起》取材于疫情期间各行各业的人物和事件,题材的真实、人物情感的真实、创作细节的真实引发了观众强烈的共情共鸣;《功勋》用丰富的叙事风格讲述了八个个体人物的传奇事迹,他们既是平凡的父母、夫妻、子女,又是不平凡的英雄,他们的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信仰铸就了中国人的精神高地。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如何与时代同行、与发展同向、与人民同心,如何更好关注时代、记录时代、讴歌时代,是摆在每一个文艺工作者面前的重大现实课题。现实主义在中国古代文艺中就已是创作主流,我们党更是明确提出“坚持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文艺必须根植于人民生活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念兹在兹,在2014年文艺座谈会上更加有力地论述:“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取材现实、反映人民心声,做到同国家和民族休戚与共,才能奏响振聋发聩的旋律。
面向未来,文艺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价值的精神产品。要择取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题材,用饱满的笔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涵养民族精神、筑牢文化自信、激发人民斗志,引导人民坚定文化自信。
文艺工作者要通过文艺作品谋福天下苍生。牢牢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倾听人民的心声、心愿、心情,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文艺工作者要礼赞伟大的祖国。通过优秀的文艺作品反映中华民族的巨变,揭示中国的人间正道,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磅礴的中国力量。
文艺需要人民,人民需要文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伟大的新时代需要与时俱进的文艺工作者从时代的脉搏中体悟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用文艺作品抒发中国人民的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书写伟大时代的伟大价值。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17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