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中我们众志成城㉔】
连续多日,医院告急!广大医护人员正面临奥密克戎感染和群众就医需求急剧增加的双重考验。
患者激增,医务人员锐减,这是超乎想象的负荷,每一名医护人员,都在拼尽全力扛起救死扶伤的责任。在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关键时刻,他们,从来都是“逆行者”。
“急”是常态,“忙”而不乱
12月6日凌晨,北京天坛医院。
一名孕周较小的阳性孕妇宫外孕大出血,已经处于休克状态。此时妇产科医生张奇刚刚完成一台阳性孕妇的剖宫产手术,接到通知后立即联系血液、麻醉、手术室等部门加急准备。此时,孕妇腹腔内出血达到2000毫升,血压只有40/60毫米汞柱,情况十分危急。
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医护人员完成麻醉、快速开腹、找到破裂的输卵管,果断进行单侧输卵管切除,患者生命体征逐渐平稳。而张奇回到休息区,已是凌晨3点,简单吃了两口饼干,凌晨4点下医嘱、4点半解决用药问题、6点又一台剖宫产手术开始了……
急,已成为“红区”常态。
“‘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合并其他疾病患者的救治’将是疫情防控状态下各大医院面临的新课题。”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贾旺说。基于这个判断,医院从12月初开始,整合多部门资源,在医院内设置主要针对新冠阳性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等患者的“红区”,并特别针对孕产妇,设置了“绿色通道”。
对于这些在特殊环境下出生的宝宝,医务人员也倾注了更多的关爱。
“一方面不少宝宝的父母都是阳性,这些宝宝会不会感染病毒是我们最关注的,而且,大部分宝宝都是早产,妈妈有高烧的症状,会不会对孩子有影响,也是我们要密切关注的。”护士长郅浩亮告诉记者,听说要护理这些特殊的小宝宝,护士们报名踊跃,在接到通知布置特殊病区后短短几小时,就完成了人员、病房和物资设备的准备,忙而不乱地组成了监护室里的特殊“家庭”。
前线人手紧,能不休息就不休息
12月12日凌晨1:20,睡梦中的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医生吴珺被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惊醒,电话那头急诊科医生在紧急求助。
“吴主任,您快来医院看看,刚刚收治的一位3岁幼童高热惊厥,自测新冠抗原阳性。主诉发热5小时,抽搐20分钟……”
新冠病毒感染激发的热性惊厥,吴珺心中已有了初步判断。已经疲惫不堪的她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对患儿进行了常规镇静治疗,但孩子仍有意识障碍、心率增快、血氧饱和度下降等表现。
“这是复杂型热性惊厥、惊厥持续状态。”吴珺及时调整抢救方案,换用镇静药物、加用降颅压、静点退热药物……急诊科护士们手脚麻利地配合吴珺给孩子扎针、抽血、输液,终于,患儿惊厥逐渐缓解,意识逐渐恢复。
留观期间,吴珺一次次来到患儿身边查看病情,确认孩子已清醒,并能正常交流,吴珺的心才放下。
对于北京的各大医院来说,这注定是一段艰辛而令人难忘的历程。近期,中日友好医院发热门诊接诊量大幅上升,最高的一天达905人。
“我抗原弱阳,但是我没明显症状,还能坚持。我防护好,让我上完这个班吧”“我还可以再撑一撑,撑到你们回来”……还有许多刚“倒下”还未休养好的医护人员,一退烧便立即申请返岗。小杜是中日友好医院的一名护理工作者,在本轮疫情暴发初期,她出现了高烧持续不退、咳嗽、憋气严重等症状,但听说临床人力紧缺,退烧第二日就返回了岗位。
困难时刻,医护人员想的是,“前线人手紧,能不休息就不休息,能早返岗就早返岗”。
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
凌晨的首都儿科研究所急诊科灯火通明,焦急的家长一边安抚着哭闹的孩子,一边盯着叫号屏闪动的数字。
12月10日上午,肾脏内科主治医师孙金山接到电话,被问是否能支援急诊夜班。没有丝毫犹豫,孙金山一口答应。从晚上11点到次日早上7点,8个小时里他接诊了150余名患儿。面对哭闹不止的患儿、焦急万分的家长,孙金山仔细查体、问诊、开具检查单和处方,耐心告知用药方法和家庭护理的注意事项。
坚守中,还有许多青春的身影,他们和前辈们一起并肩作战,冲锋在抗疫最前线。
“老师,我不撤,让我上!”这是日前发生在青大附院崂山急诊门诊的一幕。社会化和外单位规培学员主动递上申请书,和本院轮转医师一起,勇敢面对疫情,坚守在急诊科一线。
就在同学们值班的第一天下午,一位50多岁的急诊患者突然倒地不起,心脏骤停。几位同学协助带教老师,迅速为患者进行呼吸囊辅助呼吸,建立静脉通路,并护送患者至急诊抢救室。到达抢救室后,医护人员立即为患者进行了气管插管和紧急电除颤。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患者逐渐恢复了自主心跳。
“让我上”“还有我在”“我申请值班”……目前青大附院有400余位规培生坚守在临床一线,大家都抱着同一个想法:作为医学生,这时候不冲在一线,更待何时!
微光虽渺,万丈成炬。正如他们在朋友圈中写的:“至弱或许至强,都是平平凡凡普通人,危急时刻也有英雄闪光。”
(本报北京12月19日电 记者崔兴毅、田雅婷、金振娅、杨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