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视障学生“闯入”名校:改变与等待改变的是什么

“视障女孩文晴的前23年都在盲人群体中度过,直到2021年,她选择了一条和其他盲生不同的道路——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应用心理专业,成了这所学校第一位视障研究生。”近日,《北京青年报》报道了一位视障学生“闯入”人大,进而在融入、适应高校环境的同时,促成高校积极变化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文晴为实现求学梦想经受了很多辛苦与不便,但也因此收获了回报。这个故事让人看到了一束黑暗中的光芒,而这也正是高校保障残疾学生平等受教育的社会责任的体现。

  在考入人大之前,文晴一直在盲校接受教育,盲校的教育体系独立于普通教育体系。因此,当她进入人大校门后,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与另一个体系的“摩擦”。

  课堂上,几乎所有老师都会使用投影仪辅助教学,因此,文晴每次上课都会留下些许难以跟上的“空白”。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也不少,食堂人流涌动,她既不能分辨自助取餐区的菜品,也很难确定哪儿有空座。在宿舍里,文晴的三名室友虽然态度友善,但在发现双方生活节奏截然不同时,直言自己“感受到了一些心理上的压力”,这更让文晴不知如何回复。

  人大是文晴梦想中的地方,这些困难并不能阻止她努力求学。但是,她所经受的一切,也揭示出视障学生想要接受更好的教育有多难。类似问题不仅困扰着文晴,也困扰着每一个试图挣脱身体条件的桎梏,勇敢追梦的残疾人。对高等学府而言,能否创造条件,为残障人营造更加友好、更加便利的无障碍学习环境,也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只要能够带来改变,“摩擦”并不可怕。令人欣慰的是,面对建校以来首位视障研究生,人大确实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作出了一些有助于残障人士就学的改变。文晴报到前,学校在宿舍楼道准备了盲道贴纸,还在图书馆的公共阅读区为她设置了专座。不过,直到文晴入学,校方才发现:视障人士在狭窄的楼道里并不需要盲道贴纸,在图书馆里更需要“听书”而非“摸书”,因此,需要被安置在不会打扰其他同学的地方。有一次,文晴的班主任告诉她:“不要怕自己是在给别人添麻烦,学校有义务满足学生合理的诉求。”此后,文晴更主动地站出来争取权益,虽然不是每条建议都能立刻被学校采纳,但她还是得到了不少积极反馈。

  此前,每当有残障学生考入名校,公众都会把他们的经历当成“励志故事”看待。客观来说,他们考入名校确实不易,但是,社会与其为这份不易而感动,不如想方设法让他们不用如此“励志”也能实现梦想,使他们求学、求职、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更加平坦。

  当前,残疾人权益保护对教育事业来说仍然任重道远,视障学生“闯入”名校,依然是新闻而非常态。但是,只要高校能担起社会责任,设身处地为残障学生考虑,在尝试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进步,为他们打造出更理想的校园环境,像文晴一样在普通高校学习的残障学生一定会越来越多。随着社会文明水平的提升,每个人都有权利平等享受发展带来的成果,不该让任何人仅仅因为身体障碍而“掉队”。

  杨鑫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视障学生“闯入”名校:改变与等待改变的是什么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