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署,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从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入手,为如何上好中小学思政课设定了目标,画下了路线图。
“拔节孕穗”关键期,让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此次《意见》的出台,既是对二十大精神的最有力的贯彻落实,也是立足“国之大者”,对如何办好思政课的深度思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克服教育的功利化、短视化问题。功利化、短视化的突出表现之一,就是教书与育人相脱离,应试教育严重,立德树人的根本地位没有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意见》将范围聚焦在中小学生身上有着重要意义。小学阶段更多的是教学启蒙,中学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在“拔节孕穗”关键期,抓住成长的关键窗口期,用营养丰富的思想“大餐”浸润中小学生心灵,在学生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为其树立更好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真正让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更好满足成长发展需求。
把握重中之重,瞄准痛点难点,更好激发思政课内生动力。《意见》不仅对开齐开足思政课作出具体要求,明确思政课周课时量,同时也对教师队伍青黄不接、教研支撑不足等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明确到2025年小学专职教师配备比例达到70%以上。思政课育人价值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教师的劳动是否取得预期的成果。思政课教师不仅需要有理论的专业性、思想性,更需要有较强的亲和力与针对性,不仅要做好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更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的“大先生”。例如荣获“2022江苏教师年度人物”的南京师范大学教师王磊,由他负责的《形势与政策》课,两次入选国家一流课程,选课人数累计超过60万人次,覆盖全国200余所高校。流量的背后,王磊不仅是知识的搬运工,更是知识的创造者,用真情感染学生,用理论征服学生。在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上,学校可以充分整合社会资源,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打造一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精兵。
讲好“大道理”、回应“大问题”、把握“大趋势”,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校“爆款”,成为引领学生思想行动的灯塔。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是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用通俗易懂而又灵活多样的方式讲活、讲透,实现启迪心灵、坚定理想的作用。“叫好”更要“叫座”,让思政课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并不局限于枯燥的书本理论,更要回应现实“大问题”,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博物馆、科研场所等,通过沉浸式的场景营造、真实生动的案例、融入式体验,提高思想理论的感染力、说服力,从而突出思政教育实效。除此以外,思政课更要把握时代大趋势,将其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从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努力成长为不负时代的有用之才。(桃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