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高邮:“江苏之心”澎湃绿色动能

东经119.49°、北纬32.97°,这里是江苏的地理中心——高邮市周山镇志光村龙华组。

在龙华组“江苏之心”地理信息园旁,铺展着一幅占地50亩的彩色稻田画,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拍照打卡。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邮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农耕大地为布,以创新创意为笔,把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生态文明融合之美耕织在广袤大地上,持续将“江苏之心”打造成“江苏绿心”,在高质量发展助力沿河崛起的道路上一路向前。

强绿心,产业登“高”攀“新”

高邮是里下河地区的农业大市,这里的人民勤劳、朴实。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积累,高邮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比翼齐飞,现代科技正悄然融入高邮人的血液中,为这座“苏中水乡”铸新魂、塑新体。

十年间,浩淼的高邮湖两岸矗立起一个个“含技量”高的科技创新载体:城南新区的智慧大厦,卸甲镇的中汽研扬州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高邮经济开发区的高邮市科技创业中心,高邮高新区的光电科技产业综合体……

十年间,高邮人危中寻机,在5G通信的风口,为一根根灯杆装上“智慧大脑”。如今,智慧照明已成为高邮的主导产业,一根灯杆集成了若干智慧服务功能,可报警、测温、监控、充电、预报。

十年间,高邮大地悄然崛起了光储充、智慧照明、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一个个产业集群助力邮城不断登“高”攀“新”。

成如容易却艰辛,十年辛苦不寻常。高邮的登“高”攀“新”之路同样不易。

“高邮不沿江、不靠海,区位优势不明显。十年前,我们很难想象,会有百亿大项目、科技好项目能够落户。”高邮市商务局局长吕艾芳告诉记者,为了打造优势,高邮持之以恒抓项目、锲而不舍促转型、坚持不懈抓科技、不惜代价引人才,一任接着一任描绘“生态底色”,让地区的营商环境、宜居环境、宜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在《2021年度扬州市民营经济营商环境评价报告》中,高邮的得分位列扬州县(市、区)、功能区第二位。

“在本世纪初的前十年,扬州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其实就‘起源’于高邮。”高邮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金锋说,近年来,国家“双碳”战略实施,让高邮的光储充产业再迎新一轮风口。“十年间,我们招引了中环艾能、风帆电池等大型企业,壮大了产业集群,增长、接粗了这条产业链。”

高邮市科技局局长曹勇说,十年间,历任高邮市领导班子一直坚持同一个产业发展理念,那就是不断增强产业“含技量”,不断调优调新调绿产业结构,让高邮在苏中、苏北城市区域竞争的赛道上保持独特优势。

如今,从里下河腹地到沿运城区,再到湖西新区,一座座清洁能源风力发电场在高邮布局;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已签约43家单位,开工27个分布式项目。

2021年,高邮市工业开票销售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208亿元。成绩的背后,是高邮在区域创新和节能降耗上的持续突破:截至去年底,高邮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85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万元GDP能耗从十年前的0.676吨标准煤降至如今的0.38吨标准煤。今年,高邮计划实施400个以上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力争2年内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全覆盖。

2020年7月,江苏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沿洪泽湖、高邮湖、骆马湖,沿淮河、黄河故道等地区,要发挥生态禀赋优势,展现生态价值和生态竞争力,建设江苏发展的“绿心”地带。今年初,高邮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聚焦江苏绿心、加快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

高邮市委书记张利说:“我们就是要倒逼自己加快动能转换,让高邮这颗‘江苏之心’在苏中大地上弯道超车、后来居上,成为绿色发展的标杆。”

添绿意,“高原”之上再攀“高峰”

文化与文明,在高邮这座千年古城交相辉映。

2016年,高邮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20年攀上全国文明城市这座“高原”。2021年,高邮市提出在摘得全国文明城市的基础上再攀“高峰”,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文化、文明的新高度,来源于持之以恒践行生态文明,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增进人民对古城的文化自信和生态自觉。

高邮人不断植绿树、编绿网,在1963平方公里大地上铺展开一张针脚绵密的绿色地毯。

——十年来,高邮在退和进之间净水岸、护生态。2021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为32.8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43.0%;优良天数比率83.3%,较2015年上升27.2个百分点。2016年,界首镇举起环保“利剑”,勒令8家污染企业关停并转,建起一座运河公园;2017年,高邮镇彻底关闭污染严重的助剂厂,经过土壤生态修复,大面积种植经济林,打造了一处生态教育基地。十年间,高邮关停81家“散乱污”企业,并规划修建了博物院、展示馆等,发展生态文旅产业;2020年,高邮完成全市全部化工企业整治。

——十年来,高邮在增和减之间让城市穿新衣。十年间不断植树造林,全域植树11.7万亩,树木品种增加到203种。近年来,东方白鹳从每年冬季抵达高邮过冬,到从候鸟成为“留鸟”,如今,在高邮繁衍生息的东方白鹳已达54只,并逐年增加。2016年,高邮实施高邮湖退圩还湖项目,退出圈圩总面积37.87平方公里,建设环湖健康生态风光带。通过打造“清水大走廊、安全大走廊、绿色大走廊”,如今高邮湖成了维护南水北调东线源头生态环境的一颗“江淮明珠”。

——十年来,高邮在治和管之间让水清岸绿河道美成为常态。高邮先后对城区的18条黑臭河流进行综合整治,对其余河流的水质进行提升。针对城市河道淤积速度快的特点,以2-4年为一个周期,对城区市属河道实施疏浚,清理河底淤泥杂质,有效提升了河道行水断面,恢复了河道生态环境。对海潮污水处理厂实施提升扩建工程,使城市污水日处理量达6万吨,建成厂外收集配套管网125公里,污水提升泵站7座,收集城市47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十年间,高邮人执生态之笔,在里下河腹地绘出一抹抹绿色。如今的高邮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古城长出天然“绿肺”,让一城人的获得感越来越强。

掘“绿矿”,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初秋时节,高邮大地一派忙碌景象:在临泽镇,村民们早起捕捞大闸蟹,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在甘垛镇,种植大户正抢抓农时,做好秋季田间管理……高邮人用辛勤和汗水描绘着一幅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十年来,我们全域一盘棋,不断规划调整功能板块,把工业经济发展主战场主要放在三区一镇(高邮经济开发区、高邮高新区、高邮城南新区、高邮镇),其他各镇则侧重于发展现代农业。”高邮市发改委主任周建峰说,功能板块的调新调优,让工业区更强,让农业区更绿。

9月26日清晨5点,在龙虬镇的一个池塘边,虾农将一网网“高邮大虾”打捞上岸,收虾的货车早已等候在塘口。前不久,龙虬镇与国内知名生鲜超市合作,龙虬出品的大虾直接摆上了“盒马鲜生”的货架。

“近年来,我们通过生态养殖,大虾的品质节节攀升,个头甚至赶超了小龙虾。”龙虬镇党委书记蒋国茂告诉记者,十年前,虾农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高密度养殖,饲料中蛋白含量高,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孳生了蓝藻,影响了水体。“后来我们倡导生态养殖,将虾苗数量降低,饲料中蛋白含量比例减少,虾的个头变大了,收益不降反增。”

同一时段,在30公里外的甘垛镇官林村,一辆辆装满黄颡鱼(俗称“昂刺鱼”)的货车将开往北上广等地,进入当地高端水产市场。今年初,高邮湖黄颡鱼获批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有了品牌保护,当地的黄颡鱼势必再添含“金”量。

十年间,高邮在全域打造“一镇一品”“一村一特色”,形成了乡村产业振兴百花齐放的新格局。在临泽镇周巷片区,通过绿色耕作方式种植出的大米,颗粒饱满均匀,色泽清白透明,煮出的米饭香味浓郁。“周巷大米”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在古镇界首,由黄豆制作而成的茶干成为市井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经多年打造,“界首茶干”同样头顶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的光环。

近年来,高邮注重品牌打造,高邮湖大闸蟹、高邮鸭蛋、高邮湖龙虾、高邮湖青虾、高邮湖鳊鱼等15项农副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有了品牌效应,高邮的农副产品不断“走出去”,登上各地人民的餐桌,成为各方宴客的佳肴。

好生态带来好农副产品,好农副产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2012年,高邮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541元,2021年达到了25732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翻番”。

在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高邮人一路笃行。

通讯员 邮萱 记者 嵇长青 张旭

(编辑 高霞)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