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老师出发照(图源:海安发布)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喻婷)秋风送客行,向着青山去。8月21日,第十一轮共20名海安老师抵达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开始为期3载的支教工作。
1988年,一份“木材换人才”的教育协定让江苏海安与云南宁蒗结下不解之缘。34年间,共有11轮310人次的队伍跋涉5000里,扎根小凉山播撒教育星火,累计为宁蒗培养输送近4万名学子。长江上下游两端的小城,因多年的教育协作和突出的教学成果,形成一份独特的“宁海之约”;负责热心的海安老师,也被当地彝族同胞亲切地称为“海安舅舅”。
2022年,海安(4)班共50人参加高考,其中47人达本一线,17人超过600分,4人超过640分。优异的高考成绩,再一次彰显海安老师的教学水平,也坚定了他们继续奋斗小凉山的信心。
孙锦群
已在宁蒗支教12载的孙锦群,是本轮队伍中的“老前辈”。早在1998年,作为第三轮支教老师的他就来到宁蒗担任英语老师。首次支教结束后,孙锦群回到海安,直到2013年,往昔学生周文梅的一次拜访让孙锦群燃起重回宁蒗的心。“她说宁蒗的变化可大了,孩子们也很想海安老师,很欢迎我们回去再看看。”就这样,孙锦群再回到久违的宁蒗,担任攻坚班英语老师并辅导当地年轻教师。
“第八轮、九轮、十轮、十一轮,又到娃娃的家乡教书去咯!”常年高强度教学,让孙锦群去年患上胃病。“7月离开宁蒗后本想在海安休养,但放不下娃娃,看着他们取得进步,就想看到他们最后实现梦想,所以我还是来了。”孙锦群说。
暑假,刚回海安的孙锦群接到了学生段顺虎的报喜消息。“他刚考进高中是全县99名,现在高二取得了全县理科模考并列第二的好成绩。”倍感欣慰之余,孙锦群更坚定自己重赴宁蒗的想法。“我要看更多娃娃走出大山。”
本轮20人的支教队伍采取“老带新”组合,共有10名老师首次到宁蒗支教。教授语文的朱生华便是队伍里的新成员。
“路程挺曲折,山路蜿蜒很不好走。”5个小时的飞机、3个多小时的颠簸山路,地处横断山区的宁蒗用一份粗犷的“见面礼”给朱生华留下深刻印象。没到宁蒗前,他只在新闻报道里听过海安支教团的事迹。“这里的教学条件有限,来这儿就得能吃苦,我做好了思想准备,也下定决心好好教这里的孩子。”
前往学校的路程中,数千米的高山被蜿蜒公路包裹,大巴车不时贴着峭壁行驶,另一边即可见湍急的金沙江。“来过宁蒗的老师说,不少孩子就住山上,交通条件恶劣,能下山读书真的很不容易。”尽管第一次来宁蒗,朱生华对未来三年生活的期待远大过忧虑。“会有一些压力,更多的还是拼劲,想和学生们一起奋斗拼搏。”
“再赴宁蒗,值了!”又一次来到校园的宁蒗民族中学副校长陶长江动情地说。过去三年,他和第十轮海安老师目睹众多学子走出大山;未来三载,他们期待这片红土地上发生更多奇迹,续写“宁海之约”的动人故事。
(编辑 苏湘洋)
- 热点
- 2022-08-21 19:36:48
- 热点
- 2022-08-21 19:35:51
- 热点
- 2022-08-21 19:35:09
- 热点
- 2022-08-21 19: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