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常州经开:战高温农业生产“三轮驱动”,全力保障“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

持续高温,给常州经开区种植业和养殖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民以食为天,入伏以来,常州经开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不误”,扎实推进夏季农业生产,稳住辖区农业“压舱石”。

田间地头,“空中追肥”替代人工作业

高温炙烤,却正是水稻追肥的关键时期。横林镇狄坂村秧田上方,大疆植保无人机嗡嗡盘旋,白色肥料倾泻而出,均匀撒在稻田里。

种植户吴建兴站在田埂阴凉处,轻点遥控器的屏幕,无人机即沿着既定路线前进。作为老种植户,吴建兴记得以前的施肥场景:背着大水桶,手持喷雾器,踩着泥地,靠人力在田里面施肥,“十几斤的罐子背在身上,高温天经常有人中暑。”

去年底,老吴通过区农工局补贴购买了大型无人机,施肥撒药不再靠人工。一台无人机从起飞、换料到完成作业落地,整个过程不超过3分钟。400亩水稻田,吴建兴一天就能完成植保作业。



在横山桥镇新安村,整片田地将近1千亩,土地经营权已全部流转到集体,正加紧工程收尾建设,转化为高标准农田。“从前承包的土地规模小,又零碎。如今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土地整片规划、成片整理,更有利于机械化的推进,让土地稳产高产。”种田大户朱建良说。

“在高度集约的基础上,推动农业高效发展。”常州经开区农业农村工作局副局长郑文英介绍,到2023年底,全区将建成高标准农田总量不少于1.2万亩,田成方、路成网、旱能灌、涝能排,保障稻谷、小麦等主粮种植。

精品菜园,生态防控撑起绿色农业

尽管已过立秋,“蒸煮”模式仍在持续。顶着炎炎夏日,常州经开区的各式瓜果农作物新鲜上市,给市民的口腹带来清凉。

在横山桥奚巷村的精品小菜园里,承包人吕臣玉和雇工正在田间除草。对于绿色农业,吕臣玉有着“一根筋”的偏执——小菜园使用生物方式防治病虫草害,除草是手工拔除;收集的杂草、枯叶,用于饲养家禽和堆肥还田,一点儿都不浪费;为保证土壤的肥力,还定期轮种、休耕。



部分果蔬提前迎来丰收,在仰华农场百亩砂梨种植基地,梨农们正抓紧分拣、包装。“仰华砂梨是常武地区唯一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砂梨品牌。”种植砂梨已有17年时间的仰华农场负责人韩军告诉记者,今年连续高温对砂梨产量有一定影响,但也让砂梨自身的糖分能长时间沉淀积累,保证了甜度与口感。

“不唯大,但求精。”常州经开区去年启动建设精美小菜园项目,利用乡村闲散土地开展蔬菜种植,全程采用绿色防控手段,力求让市民吃上放心的本地菜。“小菜园由政府扶持建设,建成后将发动本地农户参与种植管理,提供了就业机会,也是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之一。”农工局工作人员介绍说。

“楼房养殖”,数字化监管预警

“猪舍采用全系列水帘降温与地热加温封闭系统,温度适宜的时候,可以门窗全开。”每天,常州市年华牧业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赵小南都会打开手机上的App,监测厂里生猪的吃、喝、体温等养殖情况。

及时查看猪舍内的实时数据、实现生猪的数字化监管预警是年华牧业基地的一大亮点。基地配套了中央厨房、隔离区、物资总仓等,设置分洗消中心、饲料道路、人员进场道路、出猪道路等,将生物安全、智能环控、环境保护等因素全面考虑在内。



该养殖基地投资8000万元,运用“楼房养殖”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从签约到竣工不到一年时间。预计今年可上市生猪3万头。

生猪基地拔地而起,高标准农田建设吹响号角,农产品绿色防控技术逐项落地,农业保险等惠农政策不断出台……高温天气下,常州经开区粮食、果蔬、养殖“三轮驱动”,全力保障护航农业高质量发展。(李垚 夏晨希 杜亮)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