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7月12日报道 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7月7日发表题为《对东南亚来说,全球化是回归历史常态》的文章,作者是马来西亚民主与经济事务研究所主管研究员伊姆兰·沙姆苏纳哈尔。全文摘编如下:
鉴于东南亚的地缘经济重要性,中美两国都谋求在该地区建立存在,这不足为奇。目前,东南亚是世界上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在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和旅游业反弹背景下,东南亚大多数主要经济体也将躲过预计将冲击世界其他地区的滞胀趋势。
美国国内对自由贸易和经济开放好处的强烈抵制,促使美国回避了它作为全球贸易领袖的传统角色。事实将证明,这种对全球化的远离会对美国与东盟成员国建立更有意义的关系构成主要障碍,对这些国家来说,全球化一直对促进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十分关键。
纵观历史,东南亚的命运一直同它与全球的联系密切相关。东南亚处在连接中国、印度和中东的航道上,地理位置具有战略重要性,这意味着全球各地文化影响的输入,从而创造出全世界一些最多元的社会。与南亚次大陆的交流带来了新的宗教和文化思想,与中国的联系带来了人口结构变化。因此,对许多东南亚国家来说,战后转向全球化并不是一个令人不安的新现象,而是回归历史常态,令它们得以超越前殖民者划定的边界。
考虑到东南亚的繁荣离不开全球经济,不令人意外的是,中国在建立地区影响力方面最为成功。自上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开放以来,中国与东南亚的贸易联系迅速增加。依赖出口的东南亚经济体将自己定位成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价值链上的关键供应节点,主要向中国出口中间产品和大宗商品,以便这些商品能被加工成制成品。中国还是由东盟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的最大经济体。
中国也提供了现成的投资来源,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美国企业研究所收集的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1年,在东南亚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投资和建设项目总价值达到1978亿美元。
相比之下,美国的民粹主义转向令它很难与中国争夺地区影响力。特朗普政府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对美国的地区利益造成了巨大打击。拜登政府试图通过公布“印太经济框架”来挽救这种局面。不过,潜在亚洲伙伴对“印太经济框架”的反应不冷不热,因为它并未包括更大的美国市场准入和重大基础设施投资,而这两者都是对东南亚至关重要的好处。
美国还寻求通过所谓的“四方安全对话”加强它的地区形象。“四方安全对话”意在展示可以替代中国的另一些伙伴,但它难以在该地区与中国的经济战略抗衡。
重新与该地区进行任何有意义的接触,都将意味着拜登必须对抗目前在国内政治左翼和右翼阵营中都普遍存在的孤立主义冲动。事实上,这些冲动并不新鲜,而是有历史先例。战后美国对亚洲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一直受到经济焦虑的影响。日本战后实现经济腾飞之后,美国人担心他们的汽车市场被质量卓越的日本汽车所淹没,作为回应,里根当时对日本的汽车工业设置了保护主义壁垒。在观察人士看来,几乎没有理由认为东南亚和美国之间增加的经济联系不会遭遇类似的敌意。
(编辑 邵倩倩)
- 热点
- 2022-07-12 20:13:58
- 热点
- 2022-07-12 20:13:25
- 热点
- 2022-07-12 20:12:21
- 热点
- 2022-07-12 2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