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田野间,麦穗收尽,稻秧登场,旱地耕过,灌作水田,播下种子,耕耘田地,不负“夏争时”。“三农”向好,全局主动。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粮食总产量多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通过不断深耕良种技术、保护耕地红线、推进智能技术,真正为现代化农业发展赋予了内生动力,真正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到位,真正让“中国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开出“种业良方”,用“中国种”育出丰收“中国粮”。“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国之脊梁袁老曾说,“一粒粮食可以救一个国家”。作为产粮大国亦是用种大国,种子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了粮食的安全,可以说,这些年来我国粮食单产取得的大幅提升,很大程度都归功于品种改良。迈向未来,我国水稻、小麦两大作物种子虽已实现了百分百自给,但大豆、玉米受育种和栽培影响,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加快良种攻关、开发突破品种就显得更为重要和必须。广大科技工作者当用心开出“种业良方”,主动弘扬袁隆平等老一辈科学家匠心耕耘、艰苦奋斗的精神,真正将拳拳报国心具象为粒粒“好种子”,从而用“中国种”育出“中国粮”,让奔涌的“种子之源”激活粮食的“产量之泉”。
坚持“耕地良方”,将“撂荒田”变成高产“示范田”。“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种子撒下土、无根不结果,只有“土肥水沃”才能换来“苗壮蕾多”、“硕果累累”,如何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因地制宜建设高质量标准农田,是当今时代必须作答、必须答好的课题。各地区要坚持“耕地良方”,要用心做好“加减法”,在因需施加拒绝滥用中,不断减少除草剂、杀虫剂、农药、化肥等各类化学品的洒放,同时加快提升农民生产水平和“保土”意识、加大防范水土流失的管理力度、加强保护优质良田的政策资源支持,真正在多措并举中让土地“肥起来、绿起来、厚起来”,从而确保耕地管理高质效、耕地数量不减少,让一块块“望天田”、“撂荒田”变成高产“示范田”。
研发“技术良方”,以“创新力”焕活农业“发展力”。“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胜”。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现代技术的广泛运用,放眼全国各地,早已从“手拿锄头、背扛箩筐”变成了“自动播种、机械收割”,从“人工管理、人工观测”变成了“智能监控、数据分析”,一项项前沿技术的落地,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能,更有效防范了各类风险,筑起了保护农业发展的坚实防线。长期的实践证明,在耕地总量稳定、种业发展良好的情况下,要想推进粮食生产标准化、规模化水平,必须依靠“创新”来支撑。在未来,我们将继续“向科技要粮”,真正花心思、花精力、花资金来研发“技术良方”,进一步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农情监测智能化、农田管理标准化,真正以澎湃“创新力”焕活农业“发展力”,为端牢“中国饭碗”注入“科技芯”。
“仓廪实,天下安。”端稳“中国碗”,装满“中国粮”,关键在农民,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把“中国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就有了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信心和底气,“中国号”巨轮定能行稳致远、破浪前行。(袁小叶)
- 热点
- 2022-06-06 16:44:09
- 热点
- 2022-06-06 16:43:47
- 热点
- 2022-06-06 16:43:25
- 热点
- 2022-06-06 16:2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