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草原,满眼青翠,生机盎然。远道而来的乌兰牧骑队员们一落脚就先帮着牧民干活,待和牧民一起忙完,简单吃上一口就开始为牧民表演。蓝天为幕布,大地为舞台,还有动听的歌声、优美的舞蹈以及悠扬的马头琴声……这些都是留在马香花孩时记忆中的无限美好。
马香花是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简称“达茂旗”)达尔汗苏木牧民,今年60岁的她说到乌兰牧骑总是竖起大拇指。“这些年乌兰牧骑演出的设施设备变好了,交通工具也改进了,但是他们深入农村牧区、服务农牧民群众的传统一直没变。我们农牧民跟乌兰牧骑之间深厚的感情一直没变。”马香花说,自家的外甥现在就在乌兰牧骑工作,“我们一家都为这孩子感到骄傲。”
从9人到3500多人
乌兰牧骑,蒙古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后被引申为“红色文艺轻骑兵”。1957年,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支乌兰牧骑在苏尼特右旗诞生,当时仅有9名队员。老乌兰牧骑队员回忆,过去的农牧民多居住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走几十里地才碰到一两个蒙古包是常事,农牧民文化生活相当贫乏。正是这样的地域和人口特征,催生了乌兰牧骑。
60多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和党的文艺思想指引下,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内蒙古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也赢得“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的崇高荣誉。截至目前,自治区共有75支乌兰牧骑队伍,队员3500多名。
2017年11月21日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高光时刻。那一天,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回信,勉励他们继续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给了我们极大鼓舞,更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当时给总书记写信的16名乌兰牧骑队员之一,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长扎那现在说起这段经历都还十分激动。
扎那介绍,听老一辈的乌兰牧骑队员说,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刚成立的时候,物资非常缺乏。红旗、马车和几件乐器是队员下乡时的主要装备。没有服装演员们就借用牧民的衣服鞋帽来演出,没有口红就用红纸染唇,没有眉笔就用烧过的火柴棍描眉……即便如此,大家依然乐此不疲地工作,因为他们的演出给农牧民带来了欢乐。
“这些年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用心用情用力做好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扎那说,过去乌兰牧骑队员都是骑马、骑骆驼下乡演出,遇到沙窝子里没有路,他们就背上道具和乐器步行去给农牧民演出,“现在很多硬件条件都改善了,但是乌兰牧骑‘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初心一直没有变。”
扎那认为,乌兰牧骑之所以受到欢迎,接地气是关键。“我们每到一个地方就会了解当地农牧民的需求,想要什么样的作品,想看什么样的节目。只有农牧民喜欢了,才能传得开、留得下。”扎那表示,目前队里正在创作关于当地驻村第一书记的作品,希望通过作品让人们对乡村振兴战略有更直观的了解,从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绵薄之力。
哪里需要到哪里
4月14日,达茂旗查干哈达苏木哈登哈少嘎查人头攒动,一片热闹景象,原来是达茂旗乌兰牧骑前来开展“送欢乐、送文明”基层服务活动。
“我们乌兰牧骑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为广大农牧民送去欢乐和文明,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达茂旗乌兰牧骑队长恩和说,乌兰牧骑队伍短小精悍、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装备轻便灵活。乌兰牧骑的队员大多来自农牧区,对农牧区比较熟悉。嘎查村、放牧点、田间地头等都可以是他们的舞台。在各地的演出活动中,队员们往往身兼数职。有的既是报幕员又是歌手,既是舞蹈演员又是器乐演奏员。在演出前后,他们还帮农牧民做一些剪羊毛、修理农机之类的农活。
“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开展基层服务活动,作为乌兰牧骑队员就应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将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献给这份事业。”达茂旗乌兰牧骑队员邢丽娜说。
在演出和服务上,全区乌兰牧骑着重满足农牧民群众多样性、多层次的综合需求。“草原文艺天天演”惠民演出工程每年演出服务7000场以上;“送欢乐、送文明”基层服务活动以“乌兰牧骑+”的方式,为广大农牧民群众送去温暖贴心的服务,赢得了广泛赞誉。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强化政策支持,出台乌兰牧骑系列法规制度,保障乌兰牧骑事业发展投入,有效推进了全区乌兰牧骑事业发展。尤其是2019年9月26日,内蒙古自治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条例》,直接推动乌兰牧骑走进法治化发展新阶段。
苏尼特右旗赛汉塔拉镇巴润宝拉格嘎查牧民呼格吉勒图是乌兰牧骑忠实的粉丝。今年55岁的他不仅喜欢看乌兰牧骑的演出,对乌兰牧骑提供的各项综合服务更是赞不绝口。“他们在演出之余,会讲新的富民信息、政府好的政策,教我们唱歌、弹奏乐器等。尤其是对嘎查里的困难户,他们经常会给予各种帮助,为他们送去关怀和温暖。”呼格吉勒图说。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作为我们社区的联建单位,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主动包联任务相对较重的平房区。队员们的管控工作和后勤保障服务都做得很细很认真,而且跟社区居民联系得非常好。”苏尼特右旗赛汉塔拉镇杭盖路社区党总支书记兼主任常玉珍则是对乌兰牧骑队员的认真劲儿十分认可。
与百姓交流的最好窗口
“为广大农牧民送去欢乐和文明,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是乌兰牧骑孜孜不倦的追求,而创作“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住”的作品则是不可或缺的途径。
“这部剧以鄂尔多斯民歌《黑缎子坎肩》为主旋律,歌、舞、白相间,讲述了一段荡气回肠的草原爱情史诗,实在动人心弦。”来自包头的陈凯在看完由乌审旗乌兰牧骑创排的蒙古剧《黑缎子坎肩》后表示,剧里的演员表演精湛、唱功扎实,尤其是剧里呈现的民俗风情更是令人难忘。
近年来,内蒙古各地的乌兰牧骑推出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符合乌兰牧骑特点,满足农牧民和基层群众需求,易于传播、轻便灵活、适合基层演出的文艺剧(节)目。蒙古剧《黑缎子坎肩》就是其中的优秀作品之一。
乌审旗乌兰牧骑副队长胡雅格说,优秀文艺作品是走进老百姓的最好窗口,同时也是宣传城市的重要名片。“我们经常受邀参加当地开展的文旅活动,也曾多次作为鄂尔多斯文旅特色之一参与文旅部门到外地的旅游推介活动。”
作为最喜欢到农牧民中间与农牧民面对面、心贴心交流的乌兰牧骑,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无疑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但他们也有办法。扎赉特旗乌兰牧骑队长包俊杰说,受疫情影响,乌兰牧骑无法实现下乡全覆盖演出,为此队里充分利用线上渠道,开展线上演出、推送精品视频,使群众可以享受到便捷、优质、精准的线上“点单式”服务,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新需求。“我们还选派队员参加线上培训学习,提升队员专业技能。”
随着乌兰牧骑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乌兰牧骑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乌兰牧骑式的文艺综合服务团体纷纷涌现,其中“法治乌兰牧骑”普法品牌的打造更是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可。
以科尔沁右翼中旗(简称“科右中旗”)为例,为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法治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继科右中旗乌兰牧骑接受兴安盟法治乌兰牧骑授旗后,2019年,科右中旗委全面依法治旗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为旗内16支业余法治乌兰牧骑队伍授旗。目前,科右中旗已建立17支法治乌兰牧骑队伍。其中,专业队伍1支、队员72人,业余队伍16支、队员474人。
“我们坚持把法治内容融入创作中,精心制作好来宝《扫黑除恶长治久安》《反网络诈骗》等多个文艺作品,每年宣传演出数十场,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取得了在‘吹拉弹唱中营造法治氛围、潜移默化里弘扬党史精神、田间地头旁传播法治理念’的良好效果。”科右中旗“老格好来宝”法治乌兰牧骑队长格日勒图说。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余健)
- 热点
- 2022-04-25 15:38:00
- 热点
- 2022-04-25 15:35:04
- 热点
- 2022-04-25 15:34:02
- 热点
- 2022-04-25 15: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