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比赛”——这并不是退让,更不是躺平
北京冬奥会进入第六个比赛日,观众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这届选手普遍展现出了不同以往的精神面貌:少了紧张沉重,多了自在从容。
这种变化最集中的体现,就是被频频提起的“享受比赛”一词——首金得主、挪威越野滑雪运动员特蕾丝·约海于格“很享受在这条赛道上飞驰”;加拿大名将马克斯·帕罗特表示,“癌症让我开始享受赛场”;负于帕罗特的苏翊鸣不改乐观心态,“我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去享受比赛”;阳光开朗的谷爱凌更是把“享受比赛”写在了脸上……
从一场场精彩的冰雪之约中不难看出,“享受比赛”不是空话套话,而是运动员个体情绪的真实抒发,甚至是促成胜利的重要法宝。毕竟,冰雪条件放大了竞技体育的不确定性,曾经的世界冠军、当下的热门选手,都无法轻言胜券在握。面对这种情况,平衡心态就成了关键。带着享受比赛的态度迎接未知,平常心反而可能换来不平常的结果。
“享受”并不等同于“享乐”,这个差别,或许是过去常被忽视的。谷爱凌描述自己对滑雪的着迷,“脚上的一双雪板、22英尺长的U型池和各种特技动作是我肾上腺素的主要来源,也是极限运动中真正令人上瘾的核心要素”。运动员身体和意志上遭受的磨砺不可抗拒,但若怀抱热爱、保持专注,就能让整个过程变得意趣无穷,而不是完全被痛苦萦绕。最后摘取到的果实除了甘甜,也会别有一番余味。
“享受”不仅意味着重过程、轻结果,亦是一种“和解”。前几天,当被问到女足比赛策略时,冠军教练水庆霞也提到了享受,“足球场瞬息万变,我希望队员发挥自己特点和精气神,享受比赛本身”。享受比赛当然不是退让或者躺平,更不是放弃,恰恰相反,这是一种更纯粹的状态,是放下杂念,在尊重对手、直面挑战的同时关注自我成长。
这对我们日常生活无疑有正面疏导作用。中国家长喜欢比较,对于在同他人比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代人来说,当我们不把打败对手作为唯一前进动力,与心头那个“别人家的小孩”和解,去追寻一个比昨天更好的自己时,才能真正实现自我超越,如同铿锵玫瑰无惧无畏。
赛场上有较量、有对抗,但这远不是竞技体育的全部。在这背后,还有交流,还有对话,有许多超越了竞技层面的价值。享受比赛,就是要珍惜这一交流平台,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与人沟通,通过专业对话加深相互了解。让那些互赠礼物、大方拥抱的片段更多一些,让体育成为促进世界各国交往交融的纽带,让不同的雪花汇聚成一朵人类共同的雪花。
从场馆硬件设施的配置,到相关技术力量的加强、场馆运行团队的保障,北京冬奥会为运动员营造了不受干扰的良好比赛环境。能让人“享受”,前提正是有这样友好的环境和土壤。而其他方方面面的工作,何尝不也是如此?比如,人才是面向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让人才心无旁骛享受奋斗,那么打造高品质的人才生态系统、建立“全链条式”人才服务体系,就是一项重点工作。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运动场上的故事,对运动场外有重要的启示。
投身任何事业,最理想的状态,一定是享受其中的状态,这需要个体的全情投入,也需要环境的有力支撑。过去我们往往不愿把享受与学习、工作、比赛等词汇连用,似乎那样就会使人耽于安逸。但真正的高级的享受,是摈弃功利的平常心、是全情投入、是纯粹专注。
冬来夏往,与奥运同行的日子教会我们,比赛没有“躺赢”,人生尤需努力,心态至关重要。要做成任何事都不可谓轻松,真正的享受,甚至意味着要使更大劲、吃更多苦。但这一切都会因挑战自我而变得有意义。最终,我们也许能收获更优的结果,也可能会跌倒——这没有大不了,站起来笑一笑,继续享受拼搏过程,人生必有收获。
- 热点
- 2022-02-10 21:14:04
- 热点
- 2022-02-10 21:13:50
- 热点
- 2022-02-10 21:13:30
- 热点
- 2022-02-10 21: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