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磨雅韵,牡丹新声,最近,校园青春版《牡丹亭》在南京正式首演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4月27日,该剧艺术总监白先勇来到东南大学,与众多名家、学者,共赴“最古老+最青春:昆曲的校园传承”座谈会。
席间,群贤毕至,妙语连珠,白先勇特别分享了创排背后鲜为人知的趣事。“我由衷地希望,这个版本的《牡丹亭》在未来能够去向更远的地方。”现场,他还接受了东南大学客座讲席教授的聘任。
4月27日,在“最古老+最青春:昆曲的校园传承”座谈会上,白先勇受聘为东南大学客座讲席教授
古老与青春
白先勇解码新版《牡丹亭》的成功
与我们熟知的青春版《牡丹亭》不同,这次的校园青春版,是一支完全由学生组成的演出和伴奏队伍。据悉,这支团队选拔自29所高校,其中4/5是00后,平均年龄不足22岁,由江苏省苏州昆剧院的名家亲自执教。
经过9个月的打磨,这部剧终于4月25日唱响,《游园》《惊梦》《幽媾》等一系列精彩折子戏,取得业界大量的好评,并收获了相当数量的“路人粉”。“我觉得此次的成功离不开几个要素。”
白先勇为大学生的演出点赞
白先勇说,首先应该归功于主创团队一年多来的筹谋规划,然后是12位生旦净末丑的老师的付出,结对教学,非常用心。“一个月前看他们排演的时候,还是东倒西歪,我看着就着急。没想到上台的时候春暖花开,一朵牡丹花开得那么茂盛。”
“十几年前,我们的经济发展起来了,我觉得下一步就是文化建设,尤其是当外面的文化涌入时,在我们的高校里更应该产生自己的文化认同。”白先勇说,据他观察,每位看完昆曲的年轻人走出剧院,都像是经过了中华文化的洗礼,“他们脸上都在发着光”。
艺术总监白先勇
传承与演绎
艺术名家讲述大学生的昆曲修行
脚下跑圆场,一天30圈、50圈地练;肩不能晃,腰要挺直,嗓音得一遍遍磨。50名非科班学子,从零起步,在苏州昆剧院名家指导下,将清晨的压腿练声与深夜的抠戏研磨,凝练成舞台上的眼波流转与水袖翩跹。
外行看热闹,而那些资深的昆剧艺术家又是怎么看的呢?现场,浙江昆剧院导演、一级演员汪世瑜表示:“我是一个昆曲的老人,85岁了,感到非常幸福。作为前辈,我们都希望这些年轻人能够快速成长,就和曾经前辈对我们期许的那样。而他们能从‘白胚’成长这么快,非常开心,非常欣慰。”
4月26日,校园青春版《牡丹亭》在江苏大剧院首演
苏州昆剧院副院长唐荣讲述了一段往事。去年青春版《牡丹亭》巡演至广西,一所中学邀请他们开展进校园普及活动,负责老师竟然是多年前青春版《牡丹亭》在北师大巡演时圈粉的学生,“我们深感欣慰,多年来戏曲进高校的普及工作早已生根发芽,播种四方。”
“在这版《牡丹亭》中,我们看到当下大学生的‘学会’与‘会学’。成就唐僧的不是经书本身,而是取经的那条路,在昆曲这条‘取经路’上,需要我们一起走好。”北方昆曲剧院一级演员周好璐如是说。
演员和演奏人员均为在校大学生
欢欣与壮美
学者建言,让文化传承扎根教育土壤
事实上,校园青春版《牡丹亭》的意义远超一场演出,时空交错间,一条清晰的传承脉络浮现:从“培养观众”到“培养演绎者”,昆曲的校园传承正在形成闭环。如何让文化传承扎根教育土壤,如何培养兼具文化素养与时代担当的青年,成为座谈会上学者们热议的话题。
南京大学教授吴新雷显得格外欢欣,发言中他好几次站起,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他说,自己有三大体会与所有人分享:
其一,要把对昆曲这门传统艺术的发扬,视作一种使命;其二,不能关起门来孤芳自赏,要把昆曲从校园带到大众中去;其三,这次校园青春版《牡丹亭》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希望越来越多这样的文化热点进入我们的生活。
与吴新雷的欢欣相对,苏州大学教授周秦的发言则多了几分“壮美”的意味:“白先勇先生和一众老先生的年纪越来越大了,怎么办,昆曲还要不要,谁站出来?高校的青年学者要站出来,年轻的艺术家要站出来!这样我们的昆曲才有希望,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一直向前发展。”
通讯员 吴涵玉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楠 王子扬/文 李楠 王玉秋晨/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