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南京 > 正文
五年出版两部70万字大部头,常州作家庄深书写不能忘却的家族史

4月21日,近20位专家学者齐聚南京,就常州作家庄深的长篇小说《脉》展开研讨。研讨会由江苏省作协和作家出版社共同主办。

2019年,结束本职工作的庄深在长期积淀的基础上开始以自己的祖父为原型,在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长达68万字的小说《根》,再现一个家族兴衰与民族存亡荣辱与共的故事。《脉》同样是70万字的皇皇巨著,延续了他之前的家族叙事,以江南小镇为背景,通过六个家族的命运发展脉络回溯新中国建立后的坎坷历史,呈现对家族跌宕发展与命运之脉的梳理与展现。接连两部长篇小说,庄深从乡村、家族、历史入手,深挖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力图呈现一个民族的时代变迁史。

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郑焱表示,江苏文脉悠远,文学底蕴深厚。这其中,有一支来自基层和地方的力量不应被忽视,他们散布于江苏文学版图的各处,广纳鲜活生动的社会经验,讴歌历史,描摹时代,讲述江苏故事,他们不卑不亢,不疾不徐,在自己的文学园地里默默耕耘,构成了江苏文学独特坚实的存在。庄深就是这样一位深扎故土、贴地飞行的作家。

中国作协副主席吴义勤称赞庄深是“近年来中国文学界的一个新发现”,他认为《脉》是一部很有野心的书,“受益于基层写作也好、业余写作的身份也好,庄深的小说的写作没有特别大的束缚,这部书有着非常大的时间跨度,但可以说是百科全书式的书写。”尤令吴义勤印象深刻的是本书将历史的波澜壮阔与中国人的悲欢离合进行有机的结合,“书里中国式的伦理情感、人心冷暖都是非常宝贵的地方,在大的历史跨度里保留了很多中国人情感的、文化的,生活细腻的东西,令我印象深刻。”

阎晶明将对《脉》的印象概括为“风俗化”,他认为对待历史、处理历史、把历史的跌宕与历史上小人物的命运相结合对于任何作家来说都是非常难的事,“这部小说给我的感觉是他处理得非常恰当。”阎晶明评价《脉》对历史有总体平面风俗化的处理方式,即便文中没有时时刻刻明确点出时间节点,但是小说的年代感都能让读者非常直观感受到故事发生的年代,“从这部小说里我们可以感到年代感,同时也有很深的时代印记,这一点很了不起。”

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读了庄深小说,想起庄深的常州老乡高晓声先生的《青天在上》。他认为小说家的基本能力就是讲故事的能力,要能把故事讲得清楚明白,不拖泥带水。一部小说70万字的容量,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建立什么样的关系,组成怎样合理的结构,等等,必须要有非常好的结构能力。学建筑出身的庄深,无疑有着先天的结构能力。而且语言不是套话,不是程式化的语言,是很独特、很新鲜的表达。

在追求快速阅读的当下,《脉》的出版,让人对其70万字的体量充满了畏惧。南京大学资深教授丁帆曾为《脉》专门写过评论文章,不过他也指出,作者应当对原生态素材进行适当裁剪,其涉及人物众多,很多着力比较平均,应该适当偏重。但在南京大学教授张光芒看来,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很有个性,作者非常注重个体人物的自我成长,通过对内心世界丰富性、动态性的刻画,写出其性格的发展过程。

山西大学教授王春林读了小说,突出的感觉就是“民间有高人”,写得特别的扎实。小说纪实性非常突出,很多人物、故事都是有原型,但小说创作的本质是通过想象和虚构写出更本质、更内在的真实,从这个角度来说,未来庄深还可以在想象虚构的层面上进一步下功夫。

“对庄深的小说怎样读,怎样写研究文章,可能传统的东西不一定够用。”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说,同样处在一个文化板块里,格非写家族长叙事,有文人小说的结构方式、理解方式,庄深的《根》与《脉》涉及到很多信息,但最后以不同的写法呈现出来。这样的小说在地方文化史中提供了怎样的价值是值得认真讨论的。我们以前对小说家的身份过于神化,小说是个擂台,什么人都可以上去,小说最后考验的是写作者的耐力。一个人如果能写到10年以上,也就获得了“职业小说家”的资格。

一个从未写过文学作品的“理工男”,是如何在短短五年时间写出两部大部头的?

研讨会最后,庄深回顾了创作《根》和《脉》的初心,庄深的祖父是南京溧水的抗战英雄,早年在震旦大学求学,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后任新四军副区长,被日寇枭首示众。将家族的血泪抗战史用长篇小说的形式写出来,这一想法在他心中酝酿了几十年,“文学创作虽然是艰苦的,但我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坚持写作,必能完成文学梦想。”庄深并不是职业作家出身,作为一名新手作家,他表示自己深切感受到了作品还存在很多不足,“创作产生了无比惊人的快乐,的确创作是辛苦的,但我的内心是快乐的。”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陈曦

江苏省作协 于邦瑞/摄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