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南京 > 正文
南京环卫夫妻起早贪黑打拼幸福生活,定下未来十年“小目标”




开栏语

十年,每个平凡的“我”都与大时代同行,多少次热泪盈眶,多少次迎难而上,多少次欣慰喜悦……太多的幸福时刻值得珍藏,太多的奋斗故事值得铭记。

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即日起,现代快报推出“与时代同行·我的十年”栏目,致敬每一个平凡又不凡的“我们”,一起走向更好的未来。


顶着凌晨的星光出门,踏着晚上的月夜而归。南京有万名一线环卫工,他们每天起早贪黑,寒冬酷暑坚守,带给这座城市干净整洁。70后的朱长民和王改云就是一对普通的环卫夫妻,他们靠着勤劳的双手,在南京贷款买房安了家。他们说,能在南京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就是一种踏实的幸福。


△南京市鼓楼区环卫工朱长民


环卫设施升级,工作环境更好了


每天凌晨4点,幕府东路垃圾中转站就忙碌起来,一辆辆的垃圾清运车陆续驶来,每天这里转运出去的垃圾多达40多吨。


△工作中的朱长民


朱长民穿上工作服、戴上手套,按下操作器上的按钮,翻斗自动落下,垃圾清运车打开后厢盖,垃圾倾倒进翻斗内。同时,他用铁锹来回翻找,如果发现厨余垃圾,就破袋倒进厨余垃圾桶。这辆车刚倾倒完,下一辆车已经跟上,“来来,这边。”朱长民边指挥边开始了新一轮的操作。

53岁的朱长民老家在安徽亳州农村,2003年他和妻子王改云来到南京打工,搞过运输、做过焊工,之后干起来了环卫这行。“以前的中转站是地坑式的,垃圾倒进垃圾池内,不密闭,臭烘烘的,谁经过都要捂鼻绕着走。”朱长民还记得刚到中转站工作时,一天下来头昏沉沉的,饭都吃不下。“现在先进多了,翻斗内的垃圾倒进压缩罐,全密闭,装满后,垃圾运输车再把罐子‘背走’运往江北垃圾处理中心处理。中转站还装上了污水处理系统、除臭设施,味道小多了。”朱长民说。


△工作中的王改云


妻子王改云就在中转站隔壁公厕做环卫工,打扫了15年的公厕,周边的居民没有不认识她的。“厕所革命”让公厕旧貌换新颜,王改云感触很深。“公厕‘大通铺’改成了‘小隔间’,洗手台、通风系统、坐便器都有了,还设置了第三卫生间、母婴室呢。”王改云说,道路上的机械车辆也越来越多,“过去环卫工是‘一把扫帚扫到底’,现在大型清扫机、多功能清扫车、雾炮车都上路了,扫路轻松多了。”

十年里,他们见证着南京环卫设施的更新升级,也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


一家四口变成幸福十口人


夫妻俩挨着工作,中午一起吃饭,晚上9点下班后一同骑车回家。工作虽然辛苦,但他们从没后悔选择这份职业。“出来打工没有不辛苦的。”朱长民说,尤其是这几年环卫工的福利待遇越来越好,让他们更有干劲。“当初我工资1500多元,现在工资翻了一倍还多,每月能拿4000多元,还交五险。”而让他们更欣慰的是,这份曾经很多人“看不上”的工作,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尊重和肯定,“夏天有人给我们送饮料,送防暑降温的物品,冬天有人给我们送棉帽、棉鞋,特别温暖。”



最幸福的是早些年,夫妻俩和儿子咬咬牙在南京尧化门买下了一套房子,20多万的首付是他们省吃俭用存下的全部积蓄,此外还向老乡借了5万多。“做环卫工之前,我们打工攒了些积蓄,开始时我们和儿子一起还房贷,现在孩子收入也稳定了,他自己还,我们压力小多了。”

想起2003年刚来南京时,全家四口租住在一个10来平方米的小房子,两张床一摆,就没地方了,朱长民现在特别满足。如今他们夫妻和儿子一家共6口人住在一起,女儿也成家买了房子。十多年里,儿子女儿都有了两个孩子,一家四口已经变成了十口人,“孩子们都很孝顺,我们一年到头没法着家,每逢过年过节,孩子们就张罗一桌子的菜,等我们晚上下班,回去团聚。”


△夫妻俩相约退休后要去一趟北京


对未来有什么期望?朱长民说,就想再努力干个七八年,多攒点钱,退休后,他想带着老伴到全国各地走走。“说实话,我们每天就是中转站、公厕到家,南京都没好好逛过,上海、杭州还是当年搞运输时路过。”问起王改云想去哪?她笑着说:“我想去趟北京,看看天安门、故宫。”“一定实现你的愿望。”老两口相视而笑。

夫妻俩还有一个心愿就是想退休后回到安徽老家,落叶归根,“当年出外打工是为了孩子,父母已经70多岁了,这些年对他们是亏欠的。”

现代快报+ 记者 赵丹丹/文  顾闻/摄

(编辑 王鹏)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