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陈曦/文 顾闻/摄)“月朗星稀万籁幽,一腔新恨转家楼。”几声吴侬软语,跟着一声叹息,苏剧《醉归》里清丽动人的花魁女出场了。
9月5日晚,著名昆曲苏剧表演艺术家王芳首部自传《一曲满庭芳》读书分享会在南京凤凰云书坊举行。时代大潮中的个人命运,昆曲艺术的沉浮起落,为传承和弘扬昆曲苏剧艺术尽心竭力的种种事迹,在王芳平实温暖的讲述中渐渐显影。说到尽兴处,几声沁人心脾的浅唱低吟,直让现场书友和“昆虫”们屏住呼吸。
△读书分享会现场
王芳的个人艺术生涯和时代紧密连接,是《一曲满庭芳》这部传记特别有魅力的地方。在书中,王芳平静叙述着自己演戏生涯中遭遇的伤病与低谷,叙述着在时代洪流中看到昆剧衰落的无奈与不舍。为了艺术,她曾推迟了做母亲的时间,时隔数年,好不容易怀孕生子,却又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经历了公公、父亲、婆婆三位家人的去世;她克服两次骨折和其他伤病的困扰,不断升华她的艺术生命;在剧团衰落的阶段,她曾短暂离开舞台,为了生活到婚纱摄影公司做基础性工作,心里却始终放不下她挚爱的昆剧与苏剧艺术……
在王芳的讲述中,不仅仅有她自己在昆剧艺术上的努力追寻,更有一辈又一辈的昆剧艺术家倾注一生的守护与传承。启蒙老师施雍容,让她在艺术的起步阶段明白学艺与做人的道理;剧团的顾笃璜老师,在王芳“声休”期间做出了改变她一生的决定——“弃武学文”;“传字辈”的名角儿沈传芷,带她踏进昆曲的殿堂;昆剧名家张继青,让她领悟到了昆剧的最高境界——“然”,使她真正爱上了昆曲。
△昆曲苏剧表演艺术家王芳
分享会上,王芳追忆了自己的艺术人生。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艺术家,王芳在昆曲苏剧艺术传承几近断裂时出道,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挣扎成长,而后仍不忘初心继续艺术探索,千锤百炼出德艺双馨的境界。
和很多剧种一样,昆曲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经历了一段低迷期。王芳在80年代初期学成登台,马上就成了台柱子,但是“出道即巅峰”的她,很快面临无戏可演的局面。当时全国文艺院团集体遭遇困境,“别说苏昆剧没人看,所有戏曲剧种都没市场了。”
“一夜之间,就不知道观众去哪里了。”王芳记得,剧团最后一次外出巡演是1984年,原来准备年初三演到5月1号以后再回来,但出去只演了半个月,实在撑不下去了。剧场经理建议武戏开台,还是没有观众。没办法,最后一次巡演就这样草草结束。那一年,王芳刚刚二十岁。
为了吸引观众,老团长顾笃璜先生提议创办“星期专场”,每星期免费演一场折子戏,门口设一个捐款箱,给不给钱,给多给少,全凭自愿,同时奉送一杯香茗。“不演出,剧团就彻底没了,所以没有观众也得演。”到后来,越来越困难,苏昆剧团的大楼改成了招待所,很多老师就在招待所做服务员。剧团的人越来越少,苏州的京剧团、沪剧团、越剧团相继解散,只有苏昆剧团还在勉力支撑着,但每年都有要解散的传闻。
在这期间,为了生计,王芳在婚纱摄影楼兼职干起了化妆师,不过她没有放弃昆曲,每天都坚持练功、吊嗓子。1995年,32岁的王芳凭借昆剧《寻梦》《思凡》和苏剧《醉归》摘得第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这份荣誉让她觉得自己多了一份责任。为了守护昆曲,她辞去月薪3000元的化妆师工作,回到剧团,每月领着200元工资。从获奖到后来昆剧真正复兴,还有五六年的时间,这五六年她就只靠工资过活,但心里特别踏实。
直到2001年,昆曲被列入首批世界级“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寥落的昆曲终于迎来了复兴。而这有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2000年苏州举办首届中国昆曲艺术节,二是复建苏州昆剧院。
就和上世纪80年代中期突然没人看昆曲一样,也是一夜之间,听昆曲成了一种雅趣和时尚。王芳是2004年到北京演《长生殿》时才切身体会到昆曲真的火了。当时台商资助剧团排三本的《长生殿》,请叶锦添来做整体的舞美服装造型。“台商要在北京的保利剧院演,我们赶紧反对,说保利不行,剧场太大,我们应该在适合戏曲的长安大戏院演。他们坚持在保利,我们就很担心。”当时最贵的票是680元档位的,结果演出当天,黄牛将二楼30元的票炒到了500元。陈道明看完《长生殿》万分赞叹“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甚至托人找到王芳,希望要一张她的签名照。
因为昆曲成为名家,如今王芳更多为苏剧复兴奔波。2017年,在苏州市政府支持下,苏剧从锡剧团剥离,成立苏剧传习保护中心,身为苏州昆剧院名誉院长的王芳,又挑起了苏剧传习保护中心主任的担子,工作重心也渐渐转移到苏剧。“昆剧现在发展得不错,全国毕竟有八家昆剧团,但苏剧全天下就这一个团,其他地方没有,所以说是‘天下第一团’。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不做,苏剧就慢慢没有了。”
苏剧的传承让她最为挂心:“我们苏剧团的老师年龄都很大了,小的还太小。承字辈老师,最小的也都75岁以上,我们这一代弘字辈,除了我,都在昆剧院,断层很厉害。老一辈现在是隔着几代人在教我们的孩子。所以我希望我们的大宝贝们能够身体健康,小宝贝们快点成长,苏剧艺术才能够传承下来,才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前景。”
从个人感情来说,投身苏剧也是必然。王芳和前辈们都是“苏、昆兼学兼演”,相互之间的关联很深。“我们小时候学习,第一年就是练基本功,都是学昆曲,用昆曲来打基础,从昆曲中汲取养分。一年之后到毕业之前,就必须开始学苏剧了。”而在上世纪40年代昆曲“传字辈”生存不下去的时候,是苏剧团把昆曲演员请去当老师,“苏剧是女子苏滩,昆曲全是男旦,好多女演员嫁给了男老师,正是这样的联姻,两个剧种永远结合在一起,互相滋养”。
说到这里,王芳还为大家科普了昆曲和苏剧的区别:昆曲是“百戏之祖”,而苏剧则是“滩簧之母”,沪剧、锡剧、姚剧等,都与苏剧有关系。“虽然我们经常说苏剧就是白话版的昆剧,但这是从唱词的角度说的,从唱腔来说,苏剧难多了。比如昆曲,它可能一个音拖两拍、四拍,它的音可以不变,但苏剧一拍中却有很多音符,而且‘转弯’还特别多。苏剧里的很多‘小腔’真的叫好听,一开口,苏州官话的那种韵味就出来了。”
数十年坚守,王芳见证了昆曲艺术的衰微、复苏与再度繁荣,直到今天,她依然在弘扬与传承昆剧、苏剧艺术这条道路上坚定走着。
△小戏迷带来精彩表演
读书分享会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社长顾华明主持。
凤凰传媒总编辑徐海评价《一曲满庭芳》是一部线索清晰、内容丰富、细节详实的口述史佳作。艺术大师的口述和文字作者的笔录相得益彰,充分展现了昆曲苏剧之美。这本自传,不仅是王芳的个人艺术史,也是近四十年昆曲艺术发展的简明史。
省妇联副主席沈梅深深感佩于王芳为了艺术奉献一生、耗尽生命的勇气和决心:“无论昆曲艺术浮沉起落,王芳始终孜孜以求,受过伤,也遇到过瓶颈,但是她都战胜了,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总编辑王瑞书表示,读了《一曲满庭芳》,最令他感动和难忘的,不是王芳在艺术舞台上取得的卓越成就,而是这些成就背后,她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数十年不变的初心与热爱。
(部分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 南京
- 2022-09-06 21:34:59
- 南京
- 2022-09-06 21:15:38
- 南京
- 2022-09-06 21:05:09
- 南京
- 2022-09-06 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