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实习生 徐珂 记者 刘赟 文/摄)8月5日,由中国电子学会、中国通信学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主办的“2022-全国首届电磁频谱空间人工智能学术交流大会”在南京开幕。据悉,大会将持续一天半,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多名院士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将围绕电磁频谱空间与人工智能融合的相关主题进行全面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交流大会现场
△单忠德
开幕式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单忠德首先发表致辞。他表示,目前电磁频谱空间正面临着频谱资源日益紧缺、频谱安全日益严峻、平衡对抗日益激烈的多重挑战。我们迫切需要从战略上将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引入电磁频谱空间,促进人工智能理论与电磁频谱空间管控理论技术深度融合,奋力实现电磁频谱领域基础供应、前沿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和其他技术的创新突破,将科技的命脉牢牢地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于全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主席于全也在致辞中表明了人工智能在电磁频谱应用当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认为,随着5G工业互联网、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电磁频谱作战等领域的迅猛发展,电磁频谱空间正面临着日益突出的挑战。传统的静态分配固定使用方式已成为电磁频谱利用的重要瓶颈,如果让管理模式的技术体制插上智能的翅膀,频谱资源也可以进入一种近似取之不尽的自由王国。
△陈英
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英提出,加强理论创新、人才培养,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是实现频谱资源优化和提升频谱空间安全性的关键所在。其次,要推进人工智能与频谱空间的深度融合,用好存量、挖掘增量、提高效率,促进传统领域优化升级。除此之外,必须要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安全问题,及时防范安全风险,把技术应用的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大会现场
单忠德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电磁频谱空间包括雷达、多光谱等,手机使用的无线电波,也是电磁频谱空间的一部分。“目前,电磁频谱空间已经成为继陆、海、空、天、网之后的第六大国家战略空间,也是国家非常稀缺和重要的战略资源。”单忠德表示,现如今,电磁频谱正向人工智能+的方向发展,形成了电子频谱智能+的新兴内容。本次交流大会将在8月5日-8月6日一天半的时间里由10位院士进行主旨报告,更有多位专家及学者进行主题分享,其内容涵盖了电磁频谱智能+的所有领域和方向。“人工智能技术在电磁频谱中的运用,将提高电磁频谱的动态资源利用率和安全性,助力电磁频谱行业的发展。”
(编辑 谢静姝)
- 南京
- 2022-08-05 15:22:34
- 南京
- 2022-08-05 14:48:30
- 南京
- 2022-08-05 14:06:40
- 南京
- 2022-08-05 14:0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