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盐酱醋茶,日常生活中的盐,也是种文物,且大有学问。
在盐城,连接通扬运河、在古代承担运盐职能的串场河河畔,有了重大发现,一笔丰富的盐文化遗产正被发掘。
南京大学考古文物系与中国海盐博物馆(盐城市博物馆)合作,联合开展了对串场河沿岸盐业遗址的系统调查,发现与盐业相关的遗址有50多处。
盐场官署、制盐作坊……从唐代到明清,古老“盐文物”的前世今生,正等待被揭密。
50余处遗址,藏着大量文化密码
遗址有哪些“盐文物”?在古代的江苏地区,人们怎么制盐?盐城发现的50多处盐业相关遗址的消息,引发了一波“盐城考古热”,不少人在网上热议纷纷。
南京大学考古文物系助理研究员曹洋,负责此次调查,她介绍,遗址中有盐场官署、制盐作坊、盐工居址及墓葬等,年代从唐代跨至明清时期。
其中,盐场官署的发现意义非凡。
自汉代开始,官府经常在产盐区设置盐业管理机构。例如唐代中晚期,官府曾设置“四场、十监、十三巡院”,其中,盐场和盐监主要负责盐的生产与集散,巡院主要负责盐业的监察工作。宋代以来,两淮盐区被划分为多个盐场,盐城境内各盐场管理机构分布在串场河一线,直至清代位置未发生明显变化。通过此次调查,初步确定了其中五处盐场官署的位置。此前,在我国盐业考古中也发现数处盐场官署遗址,但像此次发现这样延续时间长、与文献记载高度吻合的官署是珍贵少见的。
通过官署遗址,还有可能进一步找到古盐仓等古代盐业设施。“盐生产出来,会统一运送到盐仓保管, 连云港赣榆县发现有盐仓城遗址,可能是春秋时期的一处盐官城。"
遗址里,还藏着很多古人的管理智慧。
在建湖县上冈镇铁丝湾,发现了大量煮盐工具—盘铁。汉代以后,大型铁器用于制盐。这些工具随着时代变迁不断改进。宋元时期,制盐铁器变成圆形,并被人为裁剪成许多块。
这个看似奇怪的现象,其实是官方有意为之。这些盘铁块,由盐户每家保存一块,要煮盐时,大家搭伙合作,拿出各自保存的部分拼到一起,才能煮盐。这样,就能避免盐户单独行动,偷做私盐。在盐城,这种被“分身”的铁具有很多。
寻找古盐,需解锁“侦探”技能
有趣的是,作为盐业考古中的主角,“盐”似乎总是缺席现场,但实际上,它以另一种形式刷着“存在感”。
“盐不像青铜器、漆器等古代其他手工业产品,可以很好地保留下来。”曹洋告诉记者,盐业考古作为中国古代手工业考古之一,具有其独特性:因为食盐遇水则溶,难以长期存储,在考古揭露的制盐作坊中,几乎没有发现过作为产品而存在的食盐。
不少人好奇,专家是如何发现这些盐业遗址?在古代,盐场不能离海太远,参考《两淮盐法志》、利用遥感影像和古代地图、现代地学研究成果、既往考古发现,可以找到商周到明清时期海岸线所在的位置,大致确定不同时期产盐区,进而通过系统调查确定古代盐场位置。
发现遗址后,又根据什么判定是和盐有关呢?这需要发挥考古专家的侦探、推理能力,现场发现的红烧土、草木灰、铁器等遗迹遗物,都能成为有力佐证。
例如,制盐遗址现场经常发现大量的草木灰和红烧土。在“煮海为盐”的古代,制盐会使用大量芦苇等燃料,留下大量草木灰堆积。煎盐要用灶火,盐灶规模较大,长期使用后,形成厚厚的红烧土。此外,这些标识物并不是杂乱摆放,它们的堆积形态多呈现出规则的层理状,成为指示盐场存在的重要证据。
此外,辅以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分析遗址现场采集遗物的化学成分等,是不是盐业有关遗址,也清晰可辨。
上千个地名,与盐沾亲带故
盐城,是古代两淮海盐主产区之一,唐代中晚期后,两淮盐业收入一度占据国家财政总收入的三分之一。
串场河串联起新兴、伍佑、白驹、草堰、丁溪等古盐场,连通通扬运河,让当地的盐得以运输,变成财富。
盐城的盐业,在古代重要性不言而喻,且至今仍在影响着当地的文化景观。
单说名字,盐城就与盐息息相关。
汉代起,在盐城设县,名为盐渎县。通过专家学者考证,汉代起盐城有了铁官。根据史料,也正是在汉代开始规定,制盐需要用官方制作的铁器,因此,可以推测,盐城的“盐”字,与当地盐业有关。
此外,盐城不少村庄地名都与盐“沾亲带故”。
在大丰、东台等地,以“灶”“墩”“滩”等字样命名的村落,有上千个,据文献记载,这些称谓,都和制盐有关。拿“灶”字举例,古代要用灶煮盐,盐户被称为“灶户”。宋代至清代,灶成为盐工的基本生产组织,代表一个小群体,并被保留在地名中,成为盐工聚合的地方。
未来或将发掘一处典型遗址
“这次调查,收获还是很大的。”曹洋告诉记者,从历史层面,印证了文献关于盐城地区古代盐业的记载属实可信。“至少从唐代开始,盐城的盐业生产就非常繁荣了,并且一直保持着繁荣的状态。”
在考古层面,我国的盐业考古已有大概20年历史,其他古代著名盐区的考古都有推进,但作为四大海盐产区之一的两淮盐区,此前一直未正式起步。这次调查,填补了这块空白,也为今后的两淮盐区盐业考古工作打下基础。
本次调查从2021年12月就已开始,以串场河为轴心摸排,接下来,还将沿着串场河继续推进,进行为期三年的系统调查。
明清两代编修的《两淮盐法志》,有非常详细的盐场地图,并记录了各大运盐河的方位。根据这类文献,将对盐城的古代盐场的保存情况进行整体摸排,继而对当地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制定相应的保护规划。
“按照好的预期,我们想找到典型的遗址并申请进行发掘。”曹洋说,每个地区有不一样的制盐方法,想知道古代盐城地区盐业生产过程中用到了哪些制盐技术?需要发掘制盐作坊遗址,深入解读盐的生产环节,届时,当地制盐的流程、细节会得到进一步揭秘。
文 | 现代快报+记者 胡玉梅 吕洁 王菲
图 | 采访对象供图
- 南京
- 2022-05-10 21:31:49
- 南京
- 2022-05-10 21:26:27
- 南京
- 2022-05-10 21:24:16
- 南京
- 2022-05-10 21: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