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南京 > 正文
快快评丨“被志愿者”背后问题也值得深思



  全国多地有网友发现,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注册成为上海志愿者。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两名江苏网友4月22日在中国志愿服务网注册志愿者,发现身份证号码“已被使用”。一名上海女性曾在该网站登记注册,此次查询发现,2017年她从事了26小时志愿服务,事实是,那段时间她怀孕了,未参加过任何相关活动。

  根据报道可以确定两个基本事实。一是“被志愿者”的注册情况,时间多集中在2019年、2020年和2021年,更早的发生在2017年、2018年。二是“被志愿者”并非像网传那样是为了“吃空饷”。调查发现,日常志愿服务,没有“补贴”一说。只有服务一些大型赛会、展览时,会给志愿者一些误餐补贴。

  根据记者调查,多名网友“被志愿”,有两种可能。一是注册、服务数据与创建文明城市有关,二是青年志愿者协会鼓励团员青年注册。一位在居委会工作过的被采访者称,为了创建文明城市,自己就干过帮居民注册志愿者的事。做志愿者本身是件好事,但因为“创文”对志愿者服务时长和注册人数有要求,到后来就演变成“先注册了再说”。还有某省网友表示,基层被摊派任务,一定要百分之十五的人口注册志愿者,然后每年人均志愿服务二十小时,很多都是居委会拿居民的(身份证)注册,完不成任务会被严厉批评。

  注册志愿者数,是文明城市考核的指标之一。其目的是引导更多普通居民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和公共服务工作中,营造文明的社会风尚。但如果注册志愿者并非为了做志愿服务,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数字达标,则有点本末倒置了。有关部门不妨以此为契机展开一次普查:还有多少“被志愿者”,有多少志愿服务时间只是一组“好看的数字”?

  “被志愿者”现象不是个案。“被志愿者”是典型的数字造假、典型的形式主义。

  造假行为固然需要批评,但也要意识到一点,志愿者台账“数字达标”只是表象,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是,基层任务摊派。很多工作任务和量化指标,最终都会落到基层工作者头上。基层不堪重负,就可能为了完成“数字任务”而采用各种方式应付。这么说,并不是为基层工作错误开脱,而是为了避免错误再次出现。试想,如果没有摊派任务和硬性数字指标“相逼”,某些基层单位有什么理由将一个陌生人注册成为志愿者?

  现代快报评论员 曹玉兵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