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刘瑶 文/摄)一碗坚守50年的凉粉、一碗飘香百年的糖粥藕……在南京老门东的街角巷里,传统小吃与烟火气“共生”,许多不起眼的小店里,藏着老南京人的独家记忆。新一代的传承人坚守着上一代的手艺,用着祖祖辈辈研制的铜刨子、修修补补的铜锅……守好独一无二的老味道。
父子接力传承,50年只卖一碗凉粉
用一个铜刨子在凉粉团上画圈儿,刨出一条条细细长长的凉粉丝,再放上什锦小菜碎丁,里面有大头菜、胡萝卜、洋姜和酱瓜,淋上红艳艳的辣椒酱和其他调味料,最后用筷子一拌,一碗咸鲜爽口的凉粉就递到了食客的手上。
△爽口的凉粉
春末夏初,南京的天气渐渐热起来,吃上一碗爽口的凉粉,既解馋又开胃,别有一番风味。最近老门东的这家凉粉铺子门口,已经开始陆陆续续地排队了。
△黄勤记老门东店
“家里祖祖辈辈都在南京做小生意,20世纪初在城南一带开豆腐坊,那时候还叫黄记豆腐坊。1972年,父亲黄勤接过摊子,开始走街串巷地卖凉粉和回卤干。也是从父亲这一代开始,店里开始主打卖凉粉。”今年50岁的黄林回忆道,以前为了养家糊口,父亲每天早上三四点要起来烧炉子、准备配料,晚上八点收摊回去,再继续加工第二天要卖的凉粉,等于从凌晨一直忙到半夜。“一家子的生活,就这样用一碗凉粉‘糊’了起来。”
△黄林在准备拌凉粉用的调料
从一个小摊子慢慢走来,凉粉有了属于自己的门面,名气也越来越大。“早就听说过这家凉粉,今年春节期间我第一次来买,当时足足等了好几十分钟。”王大姐说,这次又特意来老门东买一碗凉粉,“还是黄师傅做的凉粉有嚼劲、筋道,口感也很清爽。”
△凉粉团
用心做的小吃,才会引来顾客追随。50年了,不知道有多少人吃着这碗凉粉,从小孩子变成大人,从一个人到成家立业,带着下一代继续来吃。
在黄林看来,要将这碗凉粉传承下去,要耐心,更要专心。“我从十几岁就跟着父亲打凉粉,手打的凉粉更Q弹、有嚼劲,打过之后要静置几天才能成型,必须要耐住性子。现在有些吃力了,就交给年轻人来打。”说着,他拿出刚才用的铜刨子,“这是父亲和一名老工匠共同研制的,也是凉粉又细又长的‘秘诀’,现在这个刨子只剩下不到10个了,要留着慢慢用。”他说,要守住几代人打造出来的招牌,不打算开分店,为南京人守好这碗凉粉味道。
四代人守着三口铜锅 ,这碗糖粥藕流传百年
早上七点,老门东三条营巷子里,刚出锅的糖粥藕热气腾腾,空气中飘起甜甜的藕香。
△早上新出锅的糖粥藕
蓝家的小女儿蓝蓉手拿黄色大铜勺,一把伸进鼓形锅的锅底,捞出一段藕放在铜盘上,利索地将藕切成几毫米的细薄片,晶莹剔透的藕丝瞬间从中拉出,淋上软烂粘糯的红糖米粥……
△蓝家小女儿蓝蓉给顾客舀糖芋苗
“这么多年了,还是这个甜甜的味道。”老顾客王女士说,以前上学时常常和同学相约来吃糖粥藕,味道好、份量多,到了中午也不饿。
说起蓝老大糖粥藕,南京吃货应该无人不知,工序复杂、耗时长,是祖传的手艺。“从1915年开始,太爷爷那一辈就在街头挑着担子卖糖粥藕,爷爷退休后也开始做糖粥藕。1980年左右,父亲重新捡起了这个手艺。祖祖辈辈在双塘街附近摆摊,断断续续流传了100多年了。”蓝蓉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直到20多年前,小摊终于有了门面,还注册了商标。
△用来做粥的紫铜锅
“父亲年龄大了,把店交给我们三姐妹来负责。”蓝蓉说,传统手艺是辛苦的体力活。以前每天早上五点,父亲就开始忙活了。先把藕洗干净,灌入糯米,再用清水煮四五个小时,晚上回来把第二天的芋苗剥好。2010年开始,父亲觉得身体跟不上了,又担心女孩子吃不了苦,曾打算招学徒。
△顾客在排队买粥
“谁说女孩不如男孩,我们三姐妹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父母已经辛苦了这么久,我们想着不光要把手艺传下去,还要把生意做好,把家撑起来。”三姐妹接手后,2012年糖粥藕店开了第一家分店,到现在一共有三家店。2015年初,二女儿蓝雨在店里帮忙,瓜子脸、乌黑的直发的她还被人称为“糖粥藕西施”,在网上火了一把。
当被问及有什么秘诀时,蓝蓉笑着说,大概就是一家人的初心和这三口铜锅了。“铜锅是从太爷爷那辈传下来的,这些年来虽然锅底会被烧漏,但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找老铜匠修补,修修补补继续用,这三口铜锅见证了四代人的传承,我们也会一直用下去。”
- 南京
- 2022-04-25 17:02:05
- 南京
- 2022-04-25 17:01:35
- 南京
- 2022-04-25 16:29:03
- 南京
- 2022-04-25 16: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