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南京 > 正文
南京色彩闪耀冬奥,这些项目“科技味”十足

现代快报讯 日前,北京冬奥会圆满闭幕,大赛的科技感令人惊叹,从开幕式到闭幕式,再到各项赛事,处处闪现着科技的光辉。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理念再现体育精神,更智慧、更新颖、更智能、更绚烂的科技手段惊艳世界。

此前,在 2022 北京新闻中心举行的科技冬奥有关情况专场新闻发布会上,中国 21 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黄晶介绍,面向北京冬奥会的实际需求,围绕办赛、参赛、观赛、安全、示范 5 大板块,共有 212 项技术在北京冬奥会上落地应用。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其中也有南京高校的力量。

东南大学

冬奥五环桥、浪漫开幕式尽显冰雪魅力



△ 冬奥五环桥

2 月 4 日,集艺术与技术于一体的开幕式表演让全世界看到 " 中国人的浪漫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2012 级校友马少典,负责现场多个节目渲染系统的规划与部署,以及特效渲染系统的调度指挥工作,集浪漫与温情于一身的《雪花》,就是出自马少典及其团队之手。据介绍," 交互实时视频特效 " 通过摄像头捕捉人物的图像信息,输入到训练好的 AI 模型中分析位置和动态,再按照定好的规则通过算法进行实时渲染生成图画,投到人物的脚下,让地屏呈现出的舞美效果根据演员的动作不断变化,从而呈现出更加自由而灵动的作品。

有了实时交互技术的支撑,演员的动作不再需要严格地整齐划一,而是可以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随性地自由发挥。



△ 冰雪五环桥

在北京通往张家口的延崇高速公路上,还有一座非常亮眼的太子城冬奥冰雪五环桥。据悉,该项目出自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景观桥梁设计团队,团队负责人丁建明教授说:" 桥梁的设计将中国元素、奥运元素、冰雪元素蕴含其中。"

交错布置的斜拉桥桥塔与奥运五环的布置形式相似,使得桥梁既满足了地形的需要,又巧妙呼应了奥运主题。同时,每个桥塔由内外两道同心椭圆构成,象征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奥运精神。两道圆环之间采用雪花纹理的连杆形成整体,与冬奥会冰雪运动主题相呼应。全桥五道环形桥塔共同形成五环造型,每座桥塔之间风嘴形成纵向联系,象征世界紧密相连。

此外,该桥融合了月洞拱门等传统文化元素,使得桥梁更加具有特色。丁建明指出,桥梁是进入崇礼冬奥村的入口与门户,因此在设计中引入门户概念。" 月洞门在中国古典建筑和园林中是一种无门禁的、用作隔断和装饰的过径门。" 方案将中国传统的 " 月洞门 " 引入桥梁造型设计,同时将冰雪纹理揉入结构细节设计,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奥运文化的完美融合。

南京理工大学

守护浪漫!他保证了冬奥会烟火的安全盛放



△ 潘仁明

以天空为幕,来是 " 迎客松 ",送是 " 天下一家 ",北京冬奥会每一次火树银花的绽放,南理工人是现场见证者、亲历者,更是幕后护航者。2 月 20 日,伴随着闭幕式烟火的盛放,北京 2022 年冬奥会圆满落幕,炫彩焰火带来了惊艳的视觉效果,燃放安全更是首要保障。

记者了解到,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潘仁明教授,受公安部邀请担任 2022 年北京冬奥会焰火燃放安全监督工作专班专家组组长。

该专家组主要负责焰火燃放产品的生产、储运、燃放阵地的安防、燃放产品的安装、燃放及哑炮处置等各环节的安全评审和督查,以确保冬奥会焰火燃放安全、顺利进行。

潘仁明教授是南理工化学与化工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含能材料、工业燃爆灾害防治等相关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为国家安全生产专家、应急部烟花爆竹标委会委员和飞机防火系统专家。



据悉,北京冬奥会仅开幕式就需燃放高空礼花弹 1800 发、高空特效 544 发、低空焰火 3221 发和低空花束特效 521 发。庞大的数量、复杂的设计,给安全监督保障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技术挑战。

自开闭幕式筹备以来,潘仁明教授充分发扬连续战斗精神,多次奔赴北京,对照冬奥会开闭幕式燃放作业方案,监督检查安装作业现场,跟踪观看燃放过程,详细了解燃放清场情况,牵头并组织其他专家针对冬季鸟巢顶部结冰导致烟花安装和燃放困难等技术难题进行细致研讨、调整、实验,并及时设计出有效解决方案。

至 2 月 20 日开闭幕式焰火燃放实现了零事故,潘仁明教授圆满完成了他的安全监督保障任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相隔千里!为冬奥提供大气和空气质量监测



△ 南信大助力冬奥

此前,在冬奥比赛如火如荼进行时。远在 1000 多公里之外,为赛事提供气象保障服务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 " 信大气象 "),控制中心偌大的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等冬奥会场馆的气象信息。信大气象研究院技术总监王晖不断切换着 10 米 / 秒风、湿度、降水量等,每一刻屏幕上动态线条,都表示着实时气象情况。

冬奥会比赛的精细化气象条件预测不仅是运动员关注的焦点,也是赛事组委会关注的重点。若空气质量显著下降,赛事将面临能见度降低、观赏性下降及运动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据介绍,2021 年 12 月,为确保环境监测数据能够由地处南京的信大气象实时同步至冬奥现场,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支持下,信大气象自主研发的冬奥会精细化气象条件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

王晖介绍,该平台是一套针对冬奥会期间空气质量精准预测和高效防控的服务系统,利用了气象大数据、云计算、数值天气预报、人工智能和三维可视化技术,保障大气环境和空气质量预测。

此外,信大气象研究院把这套服务系统搭建在了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的云上,使得数据实现同步协调。信大气象的技术人员就利用此平台,在屏幕前 " 指点风云 "。

南京林业大学

每天工作 8-10 小时,思政教师守护 " 雪飞燕 " 赛场



△ 周白冰

2 月 20 日,2022 北京冬奥会圆满落幕。" 使命达成,非常开心!" 正在闭环隔离的南京林业大学老师周白冰也长舒了一口气,这意味着她首次以国内技术官员身份参与的冬奥会工作圆满收官。

周白冰是南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原理教研室讲师。自幼生长在 " 冰雪之乡 " 吉林的她,是一位冰雪运动爱好者。去年 11 月,偶然间周白冰在网络上看到了北京冬奥会高山滑雪竞技项目国内技术官员(NTO)的招募公告。" 其实我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已经比较滞后了,这应该是最后一批补录。一想到能身体力行地参与到这场在家门口举办的盛会,深感无上光荣。" 当收到北京冬奥组委的邀请函时,周白冰既意外又惊喜。

周白冰被分配在位于延庆赛区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 " 雪飞燕 "。高山滑雪被誉为 " 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 ",场地内的雪道坡度大、落差大,对各项后勤保障工作的要求极高。而周白冰加入的准入控制团队是一项关系到赛事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工作。" 只要赛道开始运行,就一定有我们团队的身影。" 周白冰解释说。所谓 " 准入控制 ",就是要配合赛事安全有序地进行。

从赛前的各项准备、培训,到整个赛事期间,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周白冰和团队每天要连续工作 8-10 个小时,即使是在除夕夜也不例外。" 虽然很辛苦,但是能在世界高山滑雪顶级水准的比赛场馆,为这些世界顶级的运动员们做好服务工作,还是很荣幸的。" 周白冰说。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先后 4 次来到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观看比赛,对这里场馆设施和组织运行高度赞扬;参赛的各国运动员也纷纷盛赞 " 雪飞燕 ",称这是世界高山滑雪顶级水准的比赛场馆。

冬奥会虽已落幕,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周白冰表示,她会将这一段难得的人生经历融入到她的课堂上。" 我希望把自己在冬奥会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通过思政课这个主渠道去分享给我的学生们,带领他们一同感受祖国的繁荣强大,一起向未来。"

通讯员 唐瑭 方彦蘅 严常坤 记者 李楠 舒越

(通讯员供图)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