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南京 > 正文
新建地震观测台,建设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南京“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出炉

现代快报讯(记者 阿里亚 胡玉梅)地震速报时间少于 1 分钟,新建溧水和浦口两个形变观测台,建设南京市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 …… 近日,南京市政府印发了《南京市 " 十四五 " 防震减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指导全市 2021-2025 年防震减灾工作作出部署。

《规划》指出," 十四五 " 期间,南京新建若干地震观测台,建设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使南京防震减灾能力更上一层楼。



△ 应急避难场所汇总表

【晒成绩】

全部完成数字化改造,建成应急避难及疏散场所 324 处

台网监测能力从 2.0 提高至 1.5 级,地震速报时间从 15 分钟缩短至 3 分钟,可实现 1 分钟内测定地震三要素 ……" 十三五 " 期间,南京市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明显提升,不管是台网监测能力,还是公共服务能力,都显著提升。

台网监测能力上,辖区地震前兆观测数字化率达 100%,观测项目密度达到 2.0 台项 / 千 km2,震中定位精度进一步提高;地震研判能力稳步提高,建成数字化测震台网、地球物理台网、强震台网、烈度速报台网等地震监测系统。高淳分量应变和六合体应变观测数据分别接入中国地震台网数据库;地震观测数据连续率持续保持在 99% 水平。



△ 各区防震减灾一日游活动

地震灾害风险防范能力得到加强。" 十三五 " 期间,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得到贯彻实施,城市和城镇新建一般建设工程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南京江心洲长江大桥、仙新路过江通道、和燕路过江通道等重大建设工程完成地震安全性评价,事中事后监管得到加强,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得到强化。同时,全市累计完成农村困难户危房改造 3843 户,农村老旧房屋地震安全进一步改善。



△ 2020 年度地震应急现场工作演练

地震应急能力明显提升。全市已建成中心、固定、人防掩蔽和应急疏散场所 324 处,总面积达到 3098 万平方米。物资储备能力得到加强。" 十三五 " 期间,全市开展地震应急演练 142 场,指导全市中、小学校防震减灾演练达到 100%。成功处置 9 次有感地震,实现震后 1 小时内提供震灾快速评估结果,并在 1.5 小时内提供人员伤亡、房屋破坏等初步信息。

群测群防工作得到落实。建成地震宏观观测点 17 个,市、区两级灾情信息员队伍 13 支 1400 余人,定期开展有关业务培训。



△ 南京市数字测震台网分布图

【有规划】

到 2035 年,基本实现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

南京市地处华北地震区长江下游——黄海地震带内,是该带少数几个中强地震活动和地震原地复发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也是国家明确的 7 度设防地区。

" 十三五 " 期间,南京共发生 52 次地震,其中有感地震 9 次。有感地震主要分布在溧水区(5 次)、鼓楼区(1 次)、玄武区(1 次)、建邺区(1 次)和江宁区(1 次),防震减灾面临新的挑战。

" 十四五 " 期间,南京将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思想,以推动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为奋力建设 " 强富美高 " 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南京建设提供坚实的地震安全保障服务。

《规划》指出,到 2025 年,防震减灾总体能力继续保持江苏省领先水平。防震减灾科技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初步形成以信息化防震减灾为标志的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体系。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监测预测预警、地震应急响应保障、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进一步提升。不断提高 " 防大震、减大灾、抗大震、救大灾 " 高质量服务能力,更加有力为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提供坚实的地震安全保障。到 2035 年,基本实现南京市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



△ 浦口区应急管理局(地震办)策划的防震减灾情景剧《蒲公英》

明确六大主要任务,全面提升防震减灾治理能力

如何实现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体系?《规划》中,就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地震应急响应保障能力、居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新时代群测群防能力、智慧防震减灾能力等 6 个方面,都提出了 " 具体目标 "。

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方面," 十四五 " 期间,地震监测能力达到 1.0 — 1.5 级。测震台网密度达到 1.8 台项 / 千 km²,前兆观测项目密度达到 2.3 台项 / 千 km²,建成覆盖市区及周边地区的地震监测网络。地震应急响应迅速、保障有力,地震速报时间少于 1 分钟;震后 30 分钟快速产出地震烈度图;1 小时内获取震害信息;4 小时内提供重灾区范围。

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上,除了落实城市和城镇抗震设防要求外,还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加强地震灾害风险源数据库建设,提升城市容灾能力。

地震应急响应保障能力上,南京建立健全地震应急响应保障机制。定期开展应急响应保障演练,提高应急响应保障反应能力。

居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上,到 " 十四五 " 末,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覆盖面达到 97%,居民防震减灾科学素养显著提升。

新时代群测群防能力上,建立新时代群测群防工作机制,推进先进技术在群测群防工作应用。

智慧防震减灾能力上,推进地震监测预警领域科技创新成果、高新技术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实现智慧防震减灾。



△ 小学生防震减灾手抄报比赛作品

【超硬核】

新建观测台观测井,建设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

现代快报记者发现,《规划》中提出了 " 加大对防震减灾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 " 的目标要求,并列出了重点工程项目清单。

其中包括,在江宁小铜山附近新建一个标准化前兆观测台。内设钻孔应变、钻孔倾斜、强震等多种地震观测手段,弥补原水晶墅前兆观测台因观测环境干扰带来的影响。

新建溧水和浦口两个形变观测台,纳入原有的高淳、六合和江宁形变台,组成高精度地震形变观测台网,观测精度达到 100Hz。建成后能采集地区固体潮、远震地震波、地方微振波等各类信号,填补监测空白。

在溧水地震台新建一口水温、水位流体等测项的综合观测井,井深不低于 1000 米,井径大于 250 毫米。

根据中国地震局台站标准化要求,对高淳、溧水、江宁、六合、浦口和新模范马路井 6 个主要台站进行改造。

开展地震预警系统建设与推广工程,针对全市危化企业、水库和人员密集场所,安装地震预警和地震烈度终端设备,争取在破坏性地震发生时作出有效的减灾预警服务。

此外,《规划》中还提到,将升级 " 南京市地震应急决策指挥平台 ",建设 " 南京市地震灾害应急基础数据库 ",并将该数据库纳入 " 南京市地震应急决策指挥平台 "。数据库主要包括行政辖区基本情况、学校、医院、大中型企业、避难场所分布、重要的交通桥梁、水电气及通讯等生命线工程等。项目完成后,将整体提升全市地震应急响应保障能力。

(南京市地震局供图)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