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七里文脉,如何让汉文化“活”在当下?当《红楼梦》走进菜市场,文学IP如何激活一座城?11月5日,作为第三届汉文化论坛的分论坛之一,“大汉文章:汉文化传承与现代城市更新”举行。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琦担任论坛主席,上海、天津、南京、徐州等地的6位建筑、规划、文化领域专家展开演讲。

从徐州“彭城七里”到上海“东斯文里”,探索保护与活化的多元路径
城市更新是历史的延续,更是文明的新生。论坛中,多位专家以具体项目为例,展现城市更新中“保护与活化”的实践路径。
黄楼、文庙、回龙窝……彭城七里是徐州历史文脉集中区,在这里可以一日看尽汉文化。最近,徐州“彭城七里”的文艺表演和沉浸式互动项目,也吸引大批市民游客观看体验,成为热门打卡地。论坛上,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张培奇,以徐州“彭城七里”项目为样本,阐述“文化传承与现代城市更新的融合共生”。

张培奇
南起云龙山叠翠苍茫,北至黄河故道波光潋滟,集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时空记忆”,一条长约7里的文脉轴线纵贯老城区。张培奇介绍, “彭城七里”项目建设过程中,徐州深度挖掘文脉沿线历史元素和文化资源,梳理出文物资源97项、235处。
在黄浦江畔的上海,相似的探索正以不同的城市肌理展开。RIBA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专业委理事会理事蒋毅以上海东斯文里城市更新为例进行分享。蒋毅介绍,“东斯文里整体片区在尊重石库门、老仓库等历史建筑肌理的前提下,植入绿色节能技术与混合业态,内部嵌入共享办公、社区商业与平价住宅,避免大拆大建,实现原住民与新人群共生。”

蒋毅
构建本土遗产话语体系,文学IP激活城市空间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张威从遗产保护的理论层面切入“何以为汉”的核心命题。他指出,源于西方的“权威遗产话语”常带有欧洲中心主义色彩,而构建中国本土的遗产话语体系,正是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对“何以为汉”的一种学理回应。

张威
张威不仅分析了庆王府、安里甘教堂等案例,还介绍了亲身参与的梁启超故居及“饮冰室”的修缮工程。这一实践别具深意:它连接了从1902年梁启超率先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到费孝通“多元一体”理论,再到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宏大思想叙事。张威表示其修缮工作,正是对这一跨越世纪的民族认同建构历程的空间性致敬,生动诠释了从“何以为汉”到“和合共生”的文明发展脉络。
当建筑遇见文学,城市空间便有了情感与温度。南京观筑历史建筑文化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文学院文学与城市空间研究中心主任陈卫新分享了如何将文学元素植入城市公共空间,以激活历史文脉。他以南京科巷菜场的升级改造为例,详细阐述了这一理念。科巷菜场作为南京近现代最早的菜场之一,在被改造为“科巷新市集”的过程中,巧妙融入了《红楼梦》的文学IP。

陈卫新
“我们根据书中出现的各种美食,将菜场划分为‘贾府家宴区’‘大观园小吃区’等,并与供应商合作引入‘茄鲞’等红楼食材,”陈卫新介绍道,“这让一个日常的市集空间,承载了经典文学的记忆。” 陈卫新强调:“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活态化利用,实现文本与城市空间的互动、互文与共生,最终以文学赋能整座城市。”
解码“五省通衢”的运河基因,数字技术守护城市记忆
聚焦地域实践,徐州的城市更新故事尤为动人。
徐州运河史中,留下了不同时代的人文典故,黄运在此交汇,构成了徐州运河文化的典型特征。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教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徐州分院执行院长沈山,以《黄运交汇对徐州古都景观的塑造》为题发表演讲。

沈山
沈山分别从天然河流时代、隋唐运河时代以及京杭运河时代的徐州行运进行分析,讲述了徐州不同时期的历史故事。微山湖的形成与发展、徐州“三洪”的呈现与消亡,是徐州典型自然景观的形成与演化;苏堤与黄楼、牌坊与奎山塔、铁牛与船厅等,是徐州典型文化景观的生成与促建。 “‘五省通衢’是对运河城市徐州的最好赞誉。”沈山总结。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教授张明皓围绕“徐州历史建筑和城市更新”,系统阐释历史建筑概念。他以徐州中山堂、江苏师范大学教学楼等建筑为例,分析其历史价值、技术价值及艺术价值。

张明皓
在徐州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方面,张明皓以徐州丰县凤鸣宝塔、徐州耶稣圣心堂、新沂市窑湾镇李昌住宅等建筑为例,介绍如何对历史建筑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从而进一步对历史建筑个案进行修缮保护及合理利用。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裴诗语 张晓培 王子扬/文 马晶晶 顾闻/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