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十二地市 > 徐州 > 民生 > 正文
生活在这里的老年人,忒幸福了

临近晌午,老人们三三两两、有说有笑地向社区长者食堂走去;华灯初上,文化活动室里传来悠扬的戏曲声和节奏明快的舞蹈音乐;楼宇之间,一群“银发”志愿者正为需要帮助的老伙伴送去关怀与温暖……这是晓山社区老年人的日常,也是徐州经开区金龙湖街道聚焦老年人幸福生活、构建老年友好型社区的一个生动缩影。



社区食堂飘出老年“幸福滋味”


“年纪大了,自己做饭越来越力不从心,孩子们也不放心。”谈起社区长者食堂改造前的日子,75岁的李大爷感慨道,过去的晓山社区长者食堂,虽然提供了基本餐饮服务,但由于场地有限、设施陈旧、菜品单一等问题,难以满足老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今年5月,晓山社区长者食堂完成升级改造,以全新面貌对外开放。改造后的食堂明亮整洁,就餐环境舒适温馨,菜品更是从过去的“吃饱”向“吃好”转型升级。


“我们现在每天提供两荤两素一汤一主食,每周菜单提前公示,保证营养均衡、软烂适宜,符合老年人口味和健康需求。”食堂负责人介绍道。更重要的是,社区延续并优化了惠民政策:70岁以上老人继续享受午餐免费,其他年龄段老年人也可享受远低于市场价的优惠餐。


不锈钢灶台、智能消毒柜、留样冰箱,食堂地面防水防滑,容纳人数从原来的20人提升至40人……改造后的长者食堂处处透着贴心、卫生和安全。


“这里饭菜可口,环境又好,还能见到这么多老姐妹,心里特别暖!”正在就餐的王奶奶笑着说。飘散着“幸福味道”的社区食堂,已然成为晓山社区老人们的“家庭厨房”和“情感驿站”。


文艺团队舞出晚年“青春风采”


晓山社区的活力,不仅体现在食堂的烟火气中,更洋溢在社区活动室里的音符和舞步中。这里活跃着由社区老年人自发组成的文艺团体——3支舞蹈队和1支戏曲队。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他们,成为了社区文化活动中最耀眼的明星。


每天下午,社区活动室里都热闹非凡。舞蹈队的成员们随着音乐节奏翩翩起舞,身姿轻盈,步伐矫健;戏曲队的爱好者们字正腔圆,一板一眼地演绎着传统剧目经典唱段。从零基础到登台表演,从自娱自乐到社区明星,这些老年文艺团队的发展离不开社区的大力支持。



“社区为我们提供了固定的排练场地,配备了专业的音响设备,还经常邀请文化馆的老师来指导我们。”舞蹈队队长张燕介绍说,“现在,不仅社区文艺演出少不了我们的节目,我们还经常被邀请到街道甚至区里参加演出和比赛呢!”


这些充满活力的老年文艺团队,不仅丰富了团队成员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带动了整个社区的艺术氛围。在他们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走出家门,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展示舞台。


“没想到老了以后,还成了社区的‘艺术家’!”戏曲队成员张荣喜幽默地说,“现在我们排练的节目可抢手了,每次社区晚会都点名要我们唱压轴戏。”晓山社区的老年人们正在用行动证明年龄只是数字,精彩永不落幕。


“银发暖心”守护“最美晚年”


在晓山社区,10名银龄志愿者组成了“银发暖心”志愿服务队,专门为社区内高龄、独居、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邻里互助志愿服务,探索出一条“老帮老、老护老”的社区养老新路径。


“我们都是老年人,更懂得老年人的需求和心理。”志愿服务队队长、75岁的党小组长王志华说,“谁家有什么困难,需要什么帮助,我们一看就明白,沟通起来也更顺畅。”


服务队建立了定期探访制度,队员们分片包干,通过“敲门行动”及时了解老人们的需求。从帮忙买菜买药、上门理发、陪同就医,到陪着聊天、读报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为许多困境老人带去了实实在在的温暖和帮助。


78岁的独居老人赵奶奶,子女都在外地,自从成为“银发暖心”志愿服务队的结对帮扶对象后,她的生活发生了明显变化。“他们隔三差五就来看我,帮我买菜、修水管,还经常陪我说话。”赵奶奶感动地说,“虽然孩子们不在身边,但我感觉社区里还有这么多亲人。”


晓山社区通过组建“银发暖心”志愿服务队,有效激活了社区内部的养老资源,让低龄老人老有所为,让高龄老人老有所依,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社区互助养老模式。这种“以老护老”的方式,既缓解了专业养老力量不足的压力,又增强了社区凝聚力,营造了尊老爱老助老的浓厚氛围。



食堂飘饭香,歌舞展风采,邻里互助暖。下一步,徐州经开区金龙湖街道晓山社区将继续深化为老服务,拓展服务内容,让社区老人能够更好地安享晚年。

通讯员 经开轩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