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十二地市 > 盐城 > 文旅 > 正文
芦苇诗中寻梦故乡!读吴清鉴《潮间带》中的芦苇诗有感

在茫茫陆地与浩渺沧海之间,那片迷人的潮间带,宛如大自然谱写的神秘乐章。

一位诗人,于故乡广袤的大地之上,仰对蓝天白云,俯临大海滩涂,深情吟诵着用心灵与热血凝铸的诗篇……



他,便是吴清鉴先生。吴清鉴先生将自己对故乡滩涂湿地的深情放歌,编织成一行行动人的文字,最终汇聚成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散文诗集《潮间带》。

诗人笔下,壮阔的大海、苍茫的滩涂,足以令人心潮澎湃,激情昂扬;而那海陆相拥的潮间带,那翩翩起舞的美丽丹顶鹤,那灵动神奇的麋鹿,更是让人沉醉其中,遐思无尽。

翻开吴清鉴先生的《潮间带》,一种别样的情愫涌上心头。字里行间溢出的阵阵芦苇清香,瞬间勾起我心底那难以释怀的乡情、乡愁与乡恋……在这部诗集的102首诗作里,有10篇以芦苇为主角,30多处提及与芦苇相关的意象,诗人对芦苇的钟情,不言而喻。这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芦苇,恰似一把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我通往故乡与童年的时光之门。

我生于水荡纵横的建湖,在芦苇荡边度过了欢乐的童年。芦苇,于我而言,是镌刻在灵魂深处的眷恋,是童年记忆中最温暖的底色。当我翻开吴清鉴先生的《潮间带》,那尚留油墨芬芳的芦苇诗句,仿若一束束暖光,照亮了我内心深处被岁月尘封的角落。

“第一枝芦花开的声音/撩起北方鸟儿无边的心思”(《芦花开了》),诗人饱蘸激情的笔触,赋予芦花鲜活的生态符号。这细微的花开之音,宛如湿地奏响的生命序曲,不仅撩拨着鸟儿的心弦,亦勾起我童年于芦苇荡嬉戏的珍贵回忆。对盐城湿地的鸟儿而言,芦苇荡是它们栖息繁衍的家园;对我来说,芦苇是童年美好时光里最忠实的伙伴。

“这里的海滩/有一条最有灵性的纬度,穿过/在这空间,和这空间的左边与右边/全世界,都延伸出太多的神奇”(《我的目光,总是与这一片芦苇触碰》)。诗人独辟蹊径,从独特的空间维度着墨,让诗中的芦苇荡,成为大自然偏爱的神秘之境,成为盐城生态独一无二的标识。于我,它象征着故乡,承载着我儿时的纯真无邪。读着吴清鉴先生的芦苇诗,往昔与小伙伴在芦苇丛中穿梭、捉迷藏的趣事,那芦花如雪飘落肩头的美妙瞬间,一一清晰浮现眼前——那是我生命中无法磨灭的回忆,是我人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时光。

在《一只鹤的乡愁,被芦芽挑破》中,诗人匠心独运,将芦芽与候鸟迁徙引发的乡愁巧妙相连:“第一颗芦芽/做了一滩乡愁的引子”。芦苇从春芽到秋花,见证着候鸟的往返。这让我领悟到,芦苇的生长周期与盐城湿地候鸟的生态紧密相关,它们共同谱写着生命的轮回之歌。对我而言,这种生命的轮回,恰似我从童年到成年的时光流转。故乡的芦苇,伴我走过阳光烂漫的童年,默默见证着我的成长,它的一岁一荣枯,何尝不是我人生阶段周而复始的更迭?

手捧吴清鉴先生的《潮间带》,我仿若听见诗人与湿地滩涂、大海间那一片片芦苇的无声对话。《芦苇》一诗中,“只有它能讲出这一片土地最古老的故事”,在诗人眼中,芦苇俨然是一位忠实的历史讲述者。芦苇扎根盐城大地,历经风雨与岁月沧桑,见证着生态的演变,是盐城生态古老历史与深厚底蕴的见证者。

吴清鉴先生的芦苇诗,并非仅为抒情的慢板与豪迈的长调。诗人有着独到的感悟与哲理的阐释:“它是相信未来的/一直用生长,证明自己与人和鸟兽的命运”(《这一片芦荡》)。在此,诗人将芦苇的象征意义升华到新高度。黄海之滨湿地上蓬勃生长的芦苇,是未来希望的象征,是万物命运与共的生动展现。这片神奇的芦苇荡,不仅是自然生态的和谐家园,更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鲜活例证。每读及此,无尽的温暖与力量便在心底油然而生。

这些年,我钟情于水墨丹青,童年的芦苇荡,始终是我创作的灵感源泉。每当忆起童年在芦苇荡的欢乐时光,便不由自主地执起画笔。我倾心于描绘芦花,以细腻笔触勾勒每一朵芦花的轻柔洁白;我亦热衷于刻画惊飞的小鸟,它们舒展双翅,带着对自由的向往,飞向记忆深处的芦苇荡。一幅幅画作,皆是我对童年、对故乡的深情告白。今日,捧读吴清鉴先生的《潮间带》,作者笔下芦苇所呈现的宏阔苍茫意境、雄浑磅礴气象,让我思索,再绘芦苇时,画笔当更遒劲、豪放与峻挺。或许,我会在构图上,以更广阔的视角展现芦苇荡的浩瀚;在色彩运用上,融入更多自然的元素,让画面更具生命力,将心中对芦苇荡的情感更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合上《潮间带》,心中满是对那片芦苇荡的深深眷恋。这部诗集以灵动笔触、独特视角,借芦苇勾勒出东方湿地之都——故乡盐城的生态之美。那蓝天白云下一望无际的芦苇,已然成为我回归童年、重寻故乡的心灵指南。它时刻提醒着我,那片充满诗意与生机的芦苇荡,永远是我的精神归处。而我也期待,吴清鉴先生能继续以笔为翼,翱翔于诗意的天空,为我们带来更多佳作,让更多人领略到盐城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每天,海浪在洋上飞,芦浪在滩上飞,鸟浪在天上飞……”唯有生于大海之畔,热爱自然、善于观察生活之人,方能写出这般浪漫美妙的诗句。(作者夏儒静,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